內蒙古工藝品(內蒙古特色手工藝品)
內蒙古特色手工藝品
內蒙古特產主要是蒙古族食品,蒙古族手工藝品。蒙古族食品包括白食,就是奶產品,比如奶酪,奶片,奶條,奶豆腐,奶皮子。馬奶酒等。還包括紅食物,牛羊肉,以及牛羊肉制品。比如烤羊腿,烤羊排,牛肉干等。在內蒙古的東部區(qū),因有林區(qū)所以木耳,蘑菇,榛子,松塔等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內蒙古特色手工作品
內蒙古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出爐,共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10大類140項。此外,申報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78個項目,也已經審定上報文化部。
這1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民間文學11項,包括祝贊詞、王昭君傳說、嘎達梅林等;民間音樂22項,包括爬山調、漫瀚調、口簧等;民間舞蹈12項,包括呼圖格沁、腦閣、查瑪、盅子舞等;傳統(tǒng)戲劇5項,包括皮影戲、東北二人轉等;曲藝5項,包括好來寶、八角鼓等;雜技與競技16項,包括蒙古象棋、蒙古族賽駝等;民間美術7項,包括蒙古族圖案、和林格爾剪紙等;傳統(tǒng)手工技藝12項,包括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蒙古包;傳統(tǒng)醫(yī)藥4項,包括蒙醫(yī)藥等;民俗46項,包括蒙古族服飾等。
內蒙古特產工藝品
呼和浩特蒙亮民族風情園蒙,古族工藝品最全
蒙亮集團成立于1989年,以蒙古文化為依托,逐年發(fā)展壯大,尤其是賣場匯集內蒙古自治區(qū)十二盟市特產,價格實惠、品質保證,是游客贈送親友的佳惠禮品。
景區(qū)分三個參觀場景:
一樓展廳為內蒙古特產食品廳;
二樓展廳為內蒙古羊絨皮具展廳;
三樓展廳為內蒙古民族銀飾首飾展廳。
景區(qū)另有蒙古族特色美食,奶酪宴、燉羊肉、駝肉餅、黃米糕、正宗羊肉串等地方特色菜肴,口味純真。蒙亮為游客朋友提供了一流的餐飲服務和舒適的參觀購物環(huán)境。
景點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qū)成吉思汗西街
內蒙古傳統(tǒng)工藝品
奶豆腐,牛肉干,蒙古奶茶,奶酪,蘑菇醬,咸菜干,羊雜,沙棘糕,奶片,奶貝,沙棘飲料,小米,莜面,奶豆腐,牛肉干,蒙古奶茶,奶酪,蘑菇醬,咸菜干,羊雜,沙棘糕,奶片,奶貝,沙棘飲料,小米,莜面,奶豆腐,牛肉干,蒙古奶茶,奶酪,蘑菇醬,咸菜干,羊雜,沙棘糕,奶片,奶貝,沙棘飲料,小米,莜面
內蒙古傳統(tǒng)手工藝品
摔跤運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武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國式摔跤有攻有防,有表演觀賞價值,強健身體快,長功夫也快。
古代摔跤名為:角力、角抵、拿力、擒拿、脫解、短打、白打、搏擊等名稱。其術始為人類在自然生活中發(fā)展起來的人生技能。
早在三皇治世,五帝稱君時就有角抵、角力比賽及搏擊表演等活動。
秦漢兩代之際,有角抵戲。隋唐時代,角抵之戲亦盛行。五代承唐馀風,后唐莊宗亦好角抵。乃以中原多故,民多尚武,故其術較唐為精。李存賢、蒙萬嬴、李青州、王愚子、謝建、姚佶耳、石彥能諸人為最著,當時以輕捷為高,不尚拙力,已知一巧破千斤,重視技藝,角抵,角力、摔跤至此為第一變化也。
遼金之時,此術傳入蒙古,內地不甚風行。遼元人入主中原,摔跤之術,遂復流入內地。
明嘉靖降慶間,有陳元斌者,對于摔跤,研究最精通,著有萬法全書,繪圖立說,頗為詳盡。斯時,此術已傳入日本,后演 變?yōu)槿岬乐g。
內蒙古特色手工藝品介紹
內蒙古東西太多了,各種奶制品,特色小吃,民族服飾,草原的牛肉干,手工藝品,如樺樹皮制品等,還有內蒙古的特產,馬奶酒,奶茶,蒙古果子等
內蒙古民間手工藝
1.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倫貝爾招待賓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狙蛲仁菑目救蜓葑兌鴣?。相傳,生活在中國北方廣闊大地上的狩獵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獵物和整羊進食。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經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單獨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時間快,而且更加味道鮮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漸代替了烤整羊。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
2.燒麥
是呼和浩特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tǒng)風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地的燒麥就已名揚京城了。當時,北京前門一帶,燒麥館的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美”字樣。外地客人來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嘗一下燒麥,才算不虛此行。燒麥制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燒麥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吃起來香而不膩??芍^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呼和浩特的稍美,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3.羊肉松
羊肉松的產地為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喜愛的風味制品。用新鮮的綿羊肉剔骨、去脂、去皮切分漂洗煮制搓絨、炒干冷卻包裝。黃亮酥香,品質柔軟,絲細松散,食之咸甜適口,營養(yǎng)豐富。
4.奶皮子
奶皮子,蒙語稱“查干伊德”,“烏如木”、“烏日莫”。漢語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馬、羊、牛和駱駝鮮乳倒入鍋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結一層臘脂肪,用筷子挑起掛通風處晾干即為奶皮子。屬鮮奶中的精華奶皮,是奶食品系列中的佳品,營養(yǎng)價值頗高。制做奶皮工藝簡單,但用料很多。味純香,營養(yǎng)豐富。加上奶茶、奶果子、炒米食用,為招待貴賓的佳品,曾被稱為“百食之長”,無論居家餐飲、宴賓待客,還是敬奉祖先神靈,都是不可缺少的。
5.奶茶
先從茶磚上用刀把茶葉搗碎裂,放入熱水鍋中煮沸,然后用布袋將乏茶葉撈出,茶水置于桶內。將小米在鍋內炒至散發(fā)出香味。再將桶內茶水和鮮牛奶倒入鍋煮沸,并用勺反復揚晾,待茶郛交融后即可飲用。
6.酸奶
蒙古族民間仲夏的一種常用飲料,這種飲料分兩種:一是生酵酸奶,一是熟酵酸奶。生酵酸奶是將鮮牛奶或鮮羊奶、馬奶、駱駝奶置于罐中,溫度約保持在攝氏十八度左右,過上兩天,就發(fā)酵成塊,帶酸味,這就是生酵酸奶。在暑伏天,若喝上一杯酸奶,就象吃了冰糕一樣,從心里往外冒涼氣,既能防暑,又能解餓,實是難得的清涼飲料。
7.哈達餅
哈達餅是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昭烏達草原)的傳統(tǒng)著名小吃。哈達餅是近似于點心的餅,造價較高,用水油面和油酥搟成皮,包干果甜餡,烙制而成。制成的哈達餅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里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點。
8.手把肉
手把羊肉是內蒙古著名的民族傳統(tǒng)菜。用羊肉烹制而成,因羊肉塊大,就餐時須用手撕而食,故得名。極具民族特色,醇香味美。
9.扒駝掌
駱駝全身都是寶,尤以駝掌最名貴。駝掌即四只大似蒲團的軟蹄。因為它是駱駝軀體中最活躍的組織,故其肉質異常細膩富有彈性,似筋而更柔軟。駝掌營養(yǎng)豐富,歷來就與熊掌燕窩猴頭所齊名,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古代宮廷御膳用的“北八珍”,駝掌即為其中一珍。由于駝掌珍貴,均被內地星級賓管訂購,即是被譽為“駝鄉(xiāng)”的額濟納豪華宴會上,也是很少能夠品嘗到的。
10、奶干
奶干為內蒙古名小吃之一。主要以牛、羊、馬、駝的奶為原料的奶制品。將取出奶皮的牛奶盛于桶內發(fā)酵,用布袋裝起吊晾,用馬尾或細線切成片狀,置木板上晾曬數日即成。
內蒙古特色手工藝品圖片
適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氈包,因為十三世紀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頂上圓中有尖,中間寬大渾圓,下面可以算作"準圓"這種形式特點,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受到蒙古包的緩沖以后,會在它后面適當的距離,形成一個新月形的緩坡堆積下來。這是因為蒙古包沒有菱角,光滑溜圓,呈流線型形狀。包頂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強(如橋梁之拱形)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大風來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積起來。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
蒙古包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這歸功于它的形態(tài)構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對搭得“陡”一些,再把頂氈蓋上,雨雪很難侵入。包頂又是圓的,雨水只能從頂氈上順著流走。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壓力會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壓力,是很尋常的事。蒙古包能承受這么大的壓力,是因為蒙古人很懂得力學知識,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學,把壓力都分擔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沒聽說一個凍壞的。因為其一,包內有火,牛羊的糞就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氈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綁氈子一層,隔風性能較好。其三,還可以在包內盤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會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涼。因為它系球體,通體發(fā)白,有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還可以開風窗,還可把圍氈邊撩起來。
適應游牧生活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從事游牧生產,蒙古包的應運而生,給千萬里長距離的自由遷徙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1)搭蓋迅速 : 搭蓋蒙古包,什么季節(jié),什么地方都行。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因為是一種組合式的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一個女人都可以搭起來。到一個新的地方,把它從車上或駱駝乘上卸下來,等人生著火熬好茶的時間,一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
(2)拆卸容易 : 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容易幾倍。圍繩、帶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開。帶子一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卸開并折疊起來。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很快能卸完。
(3)裝載方便 : 蒙古包的架木--哈那、烏尼、套瑙、門、都是分開的。外面覆蓋的頂氈、圍氈都是單個的,任何一件,一個女人都可以舉起來放在車上。蒙古包用駱駝馱運,用車裝載,都特別適合。千百年來已經形成固定程式,想也不想就裝載完了。
(4)搬遷輕便 : 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輕木頭做成,以便搬遷是輕便易行。蒙古包自古以來就是為游牧經濟服務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沒有多余的東西。如果是有錢人家,就把東西放在轎車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一般的人家,有兩三峰駱駝或兩三輛勒勒車就行了。
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連家一起走的。所以蒙古語有一個習慣的說法,把"家園"稱為---格日特日格(家車)。
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發(fā)愁。剪下羊毛搟氈子,外面搭的東西就有了。剪下駝馬鬃、尾,就可以搓成圍繩和帶子。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哪個部件壞了、舊了,就可以把它換掉。蒙古包可以擴大,可以縮小。但是習慣上,蒙古人不喜歡縮小。兒子成家的時候,都要蓋一座小巧的新包。以備今后生兒育女,擴大氈包。擴大氈包的時候,把套瑙換掉,增加烏尼、哈那就行了。蒙古包這種制作容易,修理簡便的特點,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現(xiàn)在。
內蒙古特色手工藝品有哪些
有很多,下面介紹幾種:
影雕是精心制作的工藝品,影雕作品不但細膩逼真,畫面清晰生動、古樸高雅,立體感強不變形、不怕風吹日曬。
烏日尼勒沙藝是利用純天然顏色沙子制作的貼近自然、富有民族特色的沙藝作品。具有顏色持久、色澤柔和、圖案和色彩富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特點的藝術作品。
古法純馬油來自錫林郭勒大草原千百年古法密宗傳承,嚴遵古訓,只選用特定馬種馬鬃底部三塊完美油脂作為原料,嚴格遵循古法“蒸、溶、濾、壓、擠、熬、揉” 七要素,歷經51道繁復工序制作而成,馬油膏的純度達到99.7%。一皂多用,適合用于卸妝、潔面、沐浴、洗手、剃須、洗衣等多種用途。
刺繡是蒙古族用的吉祥圖案,是蒙古族獨特的刺繡方法,使用雙針繡,每個圖案都是以祥云和蒙古族古老文化以生活 俗和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為基調畫出來的。
蒙古族傳統(tǒng)皮工藝是我國蒙古族獨特的文化藝術表現(xiàn)形式。蒙古族傳統(tǒng)皮工藝以牛皮、羊皮為載體,融合繪畫、雕刻、染色、拋光、定形、半浮雕凹凸處理等藝術及工藝手法,將各種題材內容表現(xiàn)得形象、逼真、動人。
蒙古族傳統(tǒng)皮工藝主要分布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的西烏珠穆沁旗、東烏珠穆沁旗境內。
蘇尼特右旗的氈繡作品,其方法是在羊毛氈上用手工捻搓制成的駝毛線縫制多類圖案,其結合傳統(tǒng)氈繡,在傳統(tǒng)產品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意是其作品的一大亮點,并遠銷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