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玕”都讀幾聲?是輕聲么?
一、“瑯玕”都讀幾聲?是輕聲么?
lang gan
二、什么樹,兩個字唯美詞
亭亭樹——“玉立亭亭樹,水澌小小池?!薄舅巍口w希蓬《南歌子》
依依樹——“亭分楚寺依依樹”【宋】趙嘏《述懷上令狐相公》
婆娑樹——“當初誰種婆娑樹”【宋】楊無咎《點絳唇》
參差樹——“愁滿參差樹”【宋】張孝祥《菩薩蠻》
瑯玕樹——“東家樓前瑯玕樹”【元】楊維楨《 兩鵓鴣》
蟾宮樹——“誰將天上蟾宮樹”【宋】向子諲《鷓鴣天》
瓊花樹——“無雙亭下瓊花樹”【宋】向子諲《采桑子》
瑤臺樹——“可憐瑤臺樹”【唐】陳子昂《感遇》
丹楓樹——“西風吹老丹楓樹”【清】納蘭性德《蝶戀花》
三、玲瑯滿目的瑯是什么意思 寫作業(yè)不會啊~~~~~~
部首筆畫
部首:王 部外筆畫:7 總筆畫:11
五筆86:GYVE 五筆98:GYVY 倉頡:MGIAV
筆順編號: 四角號碼:13132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7405
基本字義
1. 〔~~〕a.象聲詞,金石相擊聲;b.象聲詞,響亮的讀書聲,如“書聲~~”。
2. 〔~玕〕像珠子的美石。
3. 〔~玡〕山名,在中國山東省。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玉,良聲。本義: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
2. 同本義 [a stone resembling pearl]
瑯,瑯玕似珠者?!墩f文》
厥貢惟球琳瑯玕?!稌び碡暋?。傳:“石似玉。”
3. 又如:琳瑯(美玉,比喻優(yōu)美珍貴的東西);瑯花(瑯華?,槴\樹所開之花,常以美稱白花)
4. 門環(huán)[door ring]
木門倉瑯根,謂宮門銅鍰,言將尊貴也?!稘h書》
5. 姓
<象>
1. 形容清朗、響亮的聲音。如:瑯玕(用鐵鏈鎖人。又指象聲詞);瑯然(聲音清朗的樣子);瑯誦(朗誦)
〈形〉
1. 潔白、華美如玉 [resembling pearl; white carnetian]
已過重陽半月天,瑯華千點照寒煙。——皮日休《奉和魯望白菊詩》
常用詞組
1. 瑯玕 lánggān
(1) [a stone resembling pearl;white carnetian]∶似玉的美石
美人贈我金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獫h· 張衡《四愁詩》
(2) [jade tree]∶傳說和神話中的仙樹,其實似珠;比喻珍貴、美好之物
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瑯玕樹?!渡胶=?jīng)》
(3) [green bamboo]∶翠竹的美稱
剖劈青瑯玕,家家蓋墻屋?!啤?白居易詩
2. 瑯孉 lánghuān
[the legendary library where the God of Heaven keep their books] 神話中天帝藏書處
3. 瑯瑯 lángláng
[the sound of tinkling
四、江樓無燭露凄清,風動瑯圩笑語明。 一夜桂花何處落?月中空有軸簾聲。這句詩詞是什么意思
轉(zhuǎn)載侵刪:
《天竺中秋》
湯顯祖
江樓無燭露凄清,風動瑯玕②笑語明。
一夜桂花何處落? 月中空有軸簾③聲。
[注] 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瑯玕:原為神話中的寶樹,《荀子·正論》注:“瑯玕似珠,昆侖山有瑯玕樹?!焙笕怂斐R袁槴\比喻秀竹,如:“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簟清瑯玕”(杜甫)。③軸簾:“軸”,用作動詞,卷?!拜S簾”,即卷簾。
【鑒賞】
賞月是個傳統(tǒng)的主題,大凡賞月詩通常都以視覺形象為主,但在這首詩里,作者匠心獨運,致力于刻劃聽覺印象,寫出了他在天竺山上秋夜賞月的獨特感受,立意新穎,構(gòu)思巧妙,令人嘆為觀止。
詩的前半段寫賞月之人,“江樓無燭露凄清,風動瑯玕笑語明”,詩人獨倚江樓,因為要賞月,所以沒有點燈;寒露悄悄降臨,說明夜已經(jīng)深了,然而,當晚風輕輕搖動樓邊的翠竹時,仍不時傳來一陣陣賞月人的歡聲笑語。上句寫秋夜的靜謐,靜到了極點;下句寫佳節(jié)的歡樂,歡樂也達到了高潮。一靜一動,既矛盾又統(tǒng)一,構(gòu)成了中秋之夜所特有那種靜中有動的節(jié)日氛圍。周圍的氣氛是歡樂的,不過,這歡樂的氣氛僅僅是一種聽覺印象,是借助于夜風隔著竹林間接地傳遞過來的,這就使作者保持了一種超然的地位,與周圍的一切相聞而不相親,似乎在賞月的同時,也在觀賞著滾滾紅塵中的賞月之人,因此,在寧靜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中,又隱隱透露出詩人內(nèi)心的冷傲和孤獨。
在下半段里,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把觀賞的目光由地下轉(zhuǎn)到了天上。視線轉(zhuǎn)移的觸發(fā)點是滿地落桂,據(jù)說天竺山的遍地桂花落自月宮,唐代詩人宋之問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即詠此事。這一美麗的傳說激發(fā)了詩人無限的遐想,“一夜桂花何處落? 月中空有軸簾聲”,正當他凝視滿地落桂,品味著這神話般的意境時,突然,他似乎聽到空中隱隱傳來卷簾之聲。這里,詩人用想象中的月中之聲來暗指神話里的月中之人,構(gòu)思十分巧妙,使全詩更增添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夢幻色彩。同時,結(jié)句中的一個“空”字亦頗有深意,是寫月中嫦娥難耐寂寞而感到無奈?還是寫作者本人徒聞其聲不見其人而覺得遺憾?抑或是寫兩顆寂寞的心靈在中秋之夜彼此吸引,卻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平添無限惆悵?也許,這三層含義兼而有之,這就只能由讀者自己去品味,去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