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評審室地板顏色(茶葉審評臺顏色)
茶葉審評臺顏色
茶葉審評基本流程:
取樣—把盤(評外形)一扦樣—稱樣—沖泡—瀝茶湯一評湯色一嗅香氣—嘗滋味一評葉底一審評結(jié)果與判定。
一、取樣
1、初制茶取樣方法:1勻堆取樣法:②就件取樣法③隨機取樣法
上述各種方法均應將打取的原始樣茶充分拌勻后,用分樣器或?qū)撬姆址ù蛉?00g~200g二份作為審評用樣,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審評,另一份留存?zhèn)溆谩?/p>
二、把盤
1、將代表性茶樣放入評茶盤中,雙手持樣盤的邊沿,運用手勢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轉(zhuǎn)動,使樣匾里的茶葉均勻地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勻分布在樣匾里的毛茶通過反轉(zhuǎn)順轉(zhuǎn)收攏集中成為饅頭形,這樣搖樣匾的“篩”與“收”的動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個層次。
2、用目測、鼻嗅、手觸等方法,通過翻動,調(diào)換位置,審評干茶香氣、形狀、嫩度、色澤、整碎、凈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氣是否純正,有無異雜味,香型。
4、目測其上、中、下段茶的情況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狀是條形還是針形等,色澤是否有油潤,還是枯暗,顏色是翠綠,嫩綠,或黃綠等,目測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凈度是否有非茶類的夾雜物。
5、手觸茶葉,感受其的重實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樣
扦樣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該批茶品質(zhì),審評時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樣。
1、扦樣時,要將茶樣盤中的茶樣用回旋法收到茶盤中,成饅頭狀,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饅頭狀中。
2、扦樣時用三個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稱樣
稱樣就是稱取能充分代表該批茶品質(zhì),審評該茶樣時所需要的茶樣重量。
將扦起的茶樣緩慢放入稱樣盤中,同時眼觀天平的重量變化,達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夠該茶樣審評所需的克數(shù)。
五、溫杯
在沖泡時一定要先溫洗審評器具,溫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溫度和達到清潔器具作用,避免在沖泡過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溫度太低降低審評杯中水溫,達不到?jīng)_泡要求的水溫,從而影響茶樣的內(nèi)質(zhì)品質(zhì),清潔器具目的是清除殘留在器具的氣味 少寶免殘留的氣味影響該茶的品質(zhì)。
六、沖泡
1、將稱取好的茶樣放入事先溫洗好的審評杯中,將燒開的沸水(100°℃)注入審評杯中,一次性注滿,加蓋,計時。
2、多杯不同茶類審評時,就以需要最長浸泡時間的茶類所需要的時間計時。
七、瀝茶湯
1、熟練者可用單手操作,食指扣住杯把,中指配合食指夾住杯把,姆指按住杯蓋的凸高點,將審評杯臥擱在審評碗上。
2、初學者可用雙手操作,一手握住杯把,另一手手指按住杯蓋的凸高點,將審評杯臥擱在審評碗上。
八、評湯色
評湯色就是利用人體的感受器官眼睛觀看審評其茶湯的顏色種類與色度、明暗度和清濁度等。
茶葉審評臺顏色怎么選
鑒別茶葉的好壞,可從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滋味、湯色、葉底等方面來判別。
形狀觀察:主要從茶葉的條索、嫩度、光彩、凈度幾方面。
1、條索:條形茶的形狀叫條索。經(jīng)緊細、圓直、勻齊、重實為好。
2、嫩度:茶葉的嫩度主要看芽頭多少、葉質(zhì)老嫩和條索的光潤度。此外,還要看峰苗(用嫩葉制成的細而有尖峰的條索)的比例。一般紅茶以芽頭多、有峰苗、葉質(zhì)細嫩為好;綠茶的炒青以峰苗多、葉質(zhì)細嫩、重實為好;烘青則以芽毫多、葉質(zhì)細嫩為好。
3、色澤:看茶葉的顏色和光澤。紅茶的光彩有烏潤、褐潤和灰枯的不同;綠茶的光彩有嫩綠或翠綠、洋綠、青綠、青黃,以及光潤和干枯的不同。紅茶以烏潤為好,綠茶以嫩綠、光潤為好。
4、凈度:主要看茶葉中是否含梗、末或者其它非茶類的雜質(zhì),以無梗、末和雜質(zhì)的為好。此外,還可以嗅嗅茶葉的香氣是否正常,有無煙、焦、霉、餿、酸味或其它不正常的氣息。
5、香氣:用嗅覺來審評香氣是否純正和持久??煞磸投嘈釒谆兀员鎰e香氣的高低,強弱和持久度,以及是否有煙、焦、霉味或其它異味。
6湯色:茶葉內(nèi)含物被開水沖泡出的汁液所呈現(xiàn)的光彩叫湯色。湯色有深淺、亮暗、清濁之分。以湯色明亮、純凈透明、無混雜的為好;湯色昏暗、混濁者為差。
7滋味:茶葉經(jīng)沸水沖泡后,大部門可溶性有效成分都進入茶湯,形成一定的滋味,滋味在茶湯溫度降至50℃左右時為最好。品嘗時,含少量茶湯,用舌頭細細品味,從而辨別出滋味的濃淡、強弱、鮮爽、醇和或苦澀等。
8葉底:浸泡后的茶葉(葉底),能真實反映茶葉的真實品質(zhì),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而葉底鮮活則表明這款茶不論從茶青、制作工藝、沖泡方式都是好的。評定葉底一是靠嗅覺辨別香氣,二是靠眼睛判別底的老嫩、勻整度、色澤和開展與否,同時還觀察有無其它雜物摻入。
另外,如今市場上還有一種以次充好,添加香精的茶。添加香精的陳茶,在茶友們之間肆虐,危害著人體的健康,而自己可能還絲毫不自知。
茶葉審評臺顏色要求
上等大紅袍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 評判大紅袍優(yōu)劣的幾個方法:
1、香氣。 辨別大紅袍茶葉 香氣是否純正、高低和長短。香氣以高而持久者為好,其次為香高而不持久者,香低而短者品質(zhì)較差,凡有煙、焦、酸、餿、霉、悶及異味的品質(zhì)最差。
2、湯色?! ∈谴蠹t袍茶葉內(nèi)含物被開水沖泡出的汁液所呈現(xiàn)的色澤,俗稱“水色”。評大紅袍湯色主要看茶湯的深淺、亮暗、清濁等。不同品種有不同的湯色要求,毛茶評審以嫩綠色為上品。審評大紅袍湯色必須在審評滋味前進行,如果先嘗滋味,茶湯減少,各碗容里不一,碗中湯色就深淺不一?! ?/p>
3、滋味?! 〈蠹t袍茶葉是飲料,滋味的好壞是決定大紅袍品質(zhì)的關鍵因素。審評滋味必須掌握茶湯溫度,過熱過冷都會影響滋味評審的準確性。太熱難以辨別滋味;太冷滋味開始變化,回味轉(zhuǎn)苦或淡,鮮味轉(zhuǎn)弱。嘗滋味的最佳湯溫為100度左右。湯味有濃和淡、強和弱、醇和澀、甘和苦、爽和滯之分,還有焦、煙、餿、酸及其他異味等。大紅袍茶葉不同,滋味要求是有區(qū)別的。大紅袍茶葉的滋味是以醇和爽口回味轉(zhuǎn)甘為好?! ?/p>
4、葉底?! 徳u大紅袍葉底的方法,是將浸泡后的大紅袍茶葉全部倒在葉底盤中或杯蓋上,用手指鋪平撥勻,觀察葉底的嫩度、色澤、勻度。葉底嫩度以嫩葉、茶葉大小開面含量多少來衡量。用手指壓葉底有柔軟感,呈平伏狀的表示嫩度好。葉表面光滑有亮光的嫩度較好,粗糙有皺紋的嫩度較差??慈~底色澤,主要看色澤的調(diào)勻度和亮度。大紅袍葉底以嫩綠、黃綠、明亮者為好,深綠色較差,暗綠、青綠為次,最忌紅梗紅葉、病蟲斑、焦葉等。總的來說,審評大紅袍要從葉底的老與嫩、厚與薄、軟與硬、暗與亮等方面去評比,凡嫩、厚、軟、亮的葉底表明毛茶品質(zhì)好,凡老、薄、硬、暗的葉底都屬品質(zhì)低劣者。
茶葉湯色審評
1.紅艷:紅茶湯色鮮艷、紅亮透明,碗沿呈金圈。多見于滇紅和C.T.C茶,或大多國外紅茶。
2.紅亮:湯色紅而透明。多見于上檔紅茶。
3.玫瑰紅:茶湯紅似玫瑰花。
4.金黃:有黃金般的光澤。常見于發(fā)酵輕的茶湯。
5.粉紅:紅白相混。多用于加奶審評中發(fā)酵輕的紅茶。
6.姜黃:紅茶茶湯中加入牛奶后呈現(xiàn)的一種淡黃色。多見于茶多酚和茶黃素含量較低的小葉種紅碎茶加奶審評時表現(xiàn)的湯色。如“四套樣”地區(qū)生產(chǎn)的紅碎茶,其中春茶的乳色大多呈姜黃色。
7.冷后渾:紅茶茶湯冷卻后形成的棕色乳濁狀凝體。多見于優(yōu)質(zhì)大葉種紅碎茶。因兒茶素含量高,當茶湯溫度下降到16℃左右時,兒茶素與咖啡堿絡合,即產(chǎn)生冷后渾。重新加熱,茶湯會恢復紅亮透明的原狀。
8.乳白:加入牛奶后,紅茶茶湯呈乳白色。多見于滋味淡、質(zhì)地較差的小葉種紅碎茶。
9.棕黃:湯色色澤淺棕帶黃。多見于發(fā)酵程度輕的大葉種紅碎茶。紅碎茶在制作中萎凋和發(fā)酵輕,又經(jīng)快速干燥,湯色和葉底大多呈棕黃色。
10.紅褐:湯色褐中泛紅。多用于描述氧化過度的低檔紅茶。
11.淺薄:湯色淺淡,茶湯中水溶性物質(zhì)含量較少、濃度低。常用于低檔紅茶。
12.暗紅:顏色紅而深暗。多用于發(fā)酵過重或含水率過高、存放時間過長的紅茶。
茶葉審評中的色澤
其實,茶葉的許多成分在貯藏過程中會發(fā)生氧化反應等化學變化,導致茶葉陳化和劣變。發(fā)生變化的主要物質(zhì)包括:葉綠素、茶多酚、維生素、胡蘿卜素、氨基酸以及多種香氣成分等。
茶葉感官審評的干評臺和濕評臺的顏色
評茶師技能主要考以下五點。
1、能運用茶葉感官審評基礎理論知識,分析六大茶了內(nèi)質(zhì)審評的異同點及原理。
2、能運用茶葉生物化學原理,分析品質(zhì)特征及品質(zhì)弊病的形成原因相關指示。
3、能審核各級評茶人員對毛茶的定級定等情況。
4、能審核各級評茶人員對精制茶的判定情況。
3、能糾正各級人員品質(zhì)綜合判定中的誤差及錯誤相關知識。
評茶師介紹:
評茶師是自古已有的職業(yè)。近年來隨著茶道的興盛,評茶師再次走入廣大喝茶愛好者的視野。能運用茶葉、茶樹感官審評基礎理論知識,如茶葉生物化學原理、茶樹品種學、制茶學知識分析品質(zhì)特征及品質(zhì)弊病的形成原因相關指示。同時,還能能夠根據(jù)原料成本、市場銷售趨勢,制定最佳茶葉拼配方案,降低成本,增進效益等相關指示。
茶葉審評臺顏色選擇
黃山毛峰
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guī)в薪瘘S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jié)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黃山毛峰茶形細扁、稍卷曲,色呈杏黃、明澈清爽,聞之香氣持久似白蘭。干茶葉芽的芽鋒應顯露,芽毫多者為上品,芽鋒藏匿、芽毫少者質(zhì)差。
茶葉質(zhì)量之高低,首先可從香氣上來辨別??勺ヒ恍〈椴枞~湊近鼻端,如嗅之香氣低悶、有粗老氣,必為低質(zhì)茶葉。反之,質(zhì)好的高級綠茶,不但外形嫩綠白毫顯露,且嗅之有鮮爽清新之感,或有近似蘭香、板栗香味;好的紅茶嗅之有甜香或焦糖香;上等的烏龍茶則有濃郁的熟桃香味。從色澤上來講,好的綠茶應“鮮靈油潤”;好的紅茶應“烏潤光澤”;而好的烏龍則“青褐光潤”。
濕看,就是開湯審評,俗稱泡茶或沏茶。一般先取茶葉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沖上滾沸適度的開水200毫升左右。開湯后,應先嗅香氣,接著看湯色,先嘗滋味,后評葉底。
1,嗅香氣
茶葉經(jīng)杯中沖泡后,立即傾出茶湯,將茶杯連葉底一起,送入鼻端進行嗅香,凡聞之茶香清高純正,使人有心曠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
2,看湯色
看湯色應及時進行。一般在茶葉沖泡3-5分鐘后,傾出杯中茶湯于另一碗內(nèi),在嗅香氣前后立即進行。凡屬上乘的茶葉,湯色以淺綠或黃綠為宜,并要求清而不濁,明亮澄澈。
茶葉審評室國標
綠茶的沖泡時間一般是把握在兩到三分鐘。沖泡前首先用水燙杯,起到溫杯和潔具的作用。然后注水半杯水即可,此步驟為潤茶,大約1分鐘后,用水高沖;在水流的激蕩下可以使綠茶更加清香可口,因經(jīng)過溫杯后已可以隱隱約約感覺到綠茶的茶香;再浸泡約一分半鐘左右,即可品茶。
茶葉審評臺圖片
一、備器
1、評茶臺分干評臺和濕評臺(目前公司是二合一)
2、審評杯碗杯呈倒鐘形,高52mm,上口內(nèi)徑80mm,底徑45mm,容量100ml,帶蓋。碗高50mm,上口內(nèi)徑90mm,容量110ml.。
3、評茶盤用木板或膠合板制成正方形的盤。審評干茶用。評茶盤均應編上順序號。
4、分樣盤用木板或膠合板制成正方形的盤。分樣盤均應編上順序號。
5、葉底盤白色搪瓷盤(用于評定葉底用)(現(xiàn)用審評碗代替)
6、其他評茶用具
(1)克稱
(2)網(wǎng)匙
(3)計時器
(4)茶桶
(5)茶匙
(6)燒水壺
(7)品茗杯
7、審評用水
(1)用水選擇
A、理化指標及衛(wèi)生指標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GB5149《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的規(guī)定。水的PH值在5.5-6.5之間為好。
B、水質(zhì)應無色、透明、無沉淀,不得含有雜質(zhì)。
C、評茶以深井水、自然界中的礦泉水及山區(qū)流動的溪水較好。
D、一般自來水可采用凈水器過濾,去除鐵銹等雜質(zhì),提高水質(zhì)的純凈度。
(2)水的溫度
泡茶用水以100℃水溫的開水,水沸滾后宜立即沖泡。如用久煮或用熱水瓶中開過的水繼續(xù)回爐煮開再沖泡,會影響茶湯滋味的新鮮度。若用未沸滾的水沖泡茶葉,則茶葉中水浸出物不能最大限度地泡出,會影響香氣、滋味的準確評定。
二、操作流程(烏龍茶審評操作分干看外形和濕評內(nèi)質(zhì)兩個部分)開湯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