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工藝是哪個朝代(古代泥金和漆金的區(qū)別)
泥金工藝是哪個朝代
一首淫詩,毀掉一個王朝,商紂王一首淫詩換來,商朝滅亡!以下是商紂王寫給女媧的詩:鳳鸞寶帳景非常,盡是泥金巧樣裝。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妖艷,芍藥籠煙騁媚妝。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傳說商紂王一天來到媧皇宮,本是來祈求這位女神的保佑,但看到女媧氏的雕像是那么乳豐臀大,富有性感,臣下又告訴他,這是根據(jù)女媧氏當年的樣子雕塑的,于是這位精力充沛的國王,禁不住心旌搖曳,在媧皇宮的墻上題了一首淫詩:
商紂王寫給女媧的詩
原詩文:
鳳鸞寶帳景非常,盡是泥金巧樣妝。
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帶雨爭嬌艷;芍藥籠煙騁媚妝。
古代泥金和漆金的區(qū)別
泥金是用金粉或金屬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來裝飾箋紙或調和在油漆中涂飾器物,用這樣的涂料書寫的文字就是泥金書,主要用來書寫佛教類經(jīng)書。
帖子的一種。古代登科舉者用以歸報喜訊。所謂泥金,是用金屑和膠水制成的金色顏料。用泥金書寫的帖子稱泥金帖。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中說:“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泥金工藝流程
明代的銅鎏金佛像,由于銅材充足,造型都比較碩大飽滿,高度在20~30公分甚至以上的,很多。從佛像的身形比例來看,明代早中期講究勻稱協(xié)調,但明代晚期很突出的一點就是頭部比例過大,有一種“大頭兒子”的即視感。
從造型的線條來看,佛像人物多肩寬腰細,呈S形。但明代早中期的銅鎏金佛像腰部以下的線條弧度很小,但晚期開始這種線條就逐漸偏圓了。
在銅質上:明代宮廷鑄造的銅鎏金佛像,材質一般都是紅銅,而且銅質冶煉精細。民間佛像也是少數(shù)用黃銅或者雜合銅,這類佛像檔次較低,基本不會鎏金。也就是說,明代銅鎏金佛像但凡銅質不好卻鎏金厚重的明代銅鎏金佛像的面目豐潤,五官分布均勻舒朗,眉目細長,寬額、高鼻、薄唇,耳朵大且下垂。佛像的面部表情,莊重柔和,觀音造像常帶有慈祥的微笑。
在身體裝飾上:明代銅鎏金佛像中很多都有較大面積的袒露上身的情況,袒露處衣紋寥寥,但是瓔珞配飾等有可能非常繁密。在衣紋處理上,明代佛像的表現(xiàn)手法既寫實又生動,風格輕薄、飄逸,通過線條的柔潤流暢來刻畫衣褶的宛轉靈動。
最后,在鑄造工藝上,明代銅鎏金佛像最大的特點,就是早中期采用佛身-底座的一體鑄造,晚期則兩節(jié)分鑄。
金泥是什么樣子的
兔爺是北京老傳統(tǒng)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這樣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
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 而它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末,用來祭月的,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 明《北京歲華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 兔爺形象來源于月中的玉兔卻又不同,有這么一個傳說: 當時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來治病,可是因為一身白,誰都不讓進,她只好去廟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戶治病,為了趕時間,她換乘了好多種動物,獅子老虎什么的,當最后人們看到她返回月宮,才恍然大悟,為了感謝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爺像來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
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yǎng)之,禁中亦然。
”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風俗,小孩子經(jīng)常在傍邊模仿母親祭祀的樣子,兔爺就慢慢交給小孩子祭祀了,再后來就演變成兒童玩具,并產(chǎn)生了好多能活動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風志》就曾記載記載:“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線。
下扯其線,則唇亂搗。
” 在北京還有一種俗稱“叭噠嘴”的肘關節(jié)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
在清朝年間,上至北京東安市場的高級貨店,下至各大廟會集市及繁華地區(qū)街攤都會有擺賣的“兔爺兒”。
那時的兔爺兒,多是用泥模子扣出來的,也有手工捏的。
除了頭頂上那對長耳朵和畫上的三瓣兒嘴巴露出兔子模樣外,“兔爺兒”的身體、臉形、姿態(tài)都是人的樣子。
除源于清光緒年的一種金甲紅袍、端坐于蓮花塘上的正統(tǒng)型兔兒爺外,常見的兔爺兒大致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兩類。
前者臉譜穿戴、身段神氣。
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趨社會時尚,如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鈍、賣茶湯的……社會群相應有盡有。
現(xiàn)如今,兔爺兒已成了稀罕物。
在廠甸、后海、以及少數(shù)商場的工藝店里還能偶見。
東岳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中保存了一些各種造型的兔爺兒玩具。
雖然這種民間工藝品的人氣大不如前,不過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外國游客對這種民間味道很感興趣。
在民間,對兔爺兒還有個說法,指的是被女人包養(yǎng)的小白臉。
泥金工藝是哪個朝代發(fā)明的
描金又稱泥金畫漆,是一種傳統(tǒng)工藝美術技藝。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常以黑漆作地,也有少數(shù)以朱漆為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泥金工藝是哪個朝代明代有泥金工藝嗎
1.商周及以前: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后漸漸發(fā)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一直到商周時期。2.春秋至秦:采用的是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3.西漢時期:開始了紙的制作。1957年陜西省博物。
發(fā)展歷程:
1.商周及以前: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后漸漸發(fā)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一直到商周時期。
2.春秋至秦:采用的是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
3.西漢時期:開始了紙的制作。1957年陜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fā)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制作年代當不晚于西漢武帝時代。
4.東漢時期:蔡倫發(fā)明了質地細膩的”蔡侯紙“。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5.魏晉時期: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qū)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chǎn)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
6.隋唐時期:由于發(fā)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yè)的發(fā)展,造紙區(qū)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川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五代至宋:五代制紙業(yè)仍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
7.元朝時期:元代造紙業(yè)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
8.明清時期:明代,造紙業(yè)才又興旺發(fā)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制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制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涂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滴?,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云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采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制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泥金工藝始于何年
古代文人所稱的“懷袖雅物”是扇 炎炎酷暑,扇子不僅是人們驅暑納涼之物,而且在漫長的演變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與傳統(tǒng)的詩詞、書畫、雕刻等藝術結緣,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手持一把書畫折扇,開合把玩,自有一種儒雅之風,扇子小巧精致,折扇能折疊成“袖中藏物”,便于攜帶,更便于保存,受到了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熱烈追捧?! o論是團扇還是折扇,都有扇面。扇面書畫藝術向來被稱為“別體之作”。豐子愷先生在《扇子的藝術》一文中寫道:“扇子在中國是特別發(fā)達的一種書畫形式?!薄 ≡谏让嫔项}詩作畫始于三國時代,漸盛于魏晉南北朝?!稓v史名畫記》中載:南朝畫家道愍“兼能畫扇,人馬數(shù)分,毫厘不失,別體之妙,可謂入神”。唐宋傳世的書畫作品中,不少是紈扇扇面畫,山水、花鳥、樓閣、人物均有,不少文人雅士潑墨扇面,甚至連皇帝也在扇上書畫。如宋徽宗趙佶草書紈扇上之“掠水燕翎寒自轉,墜泥花片濕相重”詩句,運筆流暢,極為精妙?! 〉矫髑鍟r,折扇扇面書畫更見興盛。明代中葉著名書畫家文徵明,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三十余年,名聲顯赫一時,為明代四大家之一,影響頗大?!皡情T派”是明代中期最有影響的畫派,其代表人物便是沈周和文徵明。在他的為數(shù)眾多的傳世書畫作品中,扇面書畫占有相當部分,有的堪稱精品,價值極高。1973年3月,南京博物院在吳縣洞庭山考古發(fā)掘一明代官僚墓葬時,發(fā)現(xiàn)了一柄書畫折扇,那就是文徵明留下的一件精品,此扇扇骨用烏木所做,泥金扇面。在泥金扇面上畫雨中山水,近景以墨筆混點配合暈染表現(xiàn)山坡煙樹,林中小屋三兩間,以淡墨勾出。煙雨濛濛中,遠山數(shù)峰隱約。扇的另一面書寫一首《夏日睡起》詩。文徵明的書法造詣深厚,篆隸楷行草各體皆工,晚年書體尤見功夫。這首詩用的是行草書法,運筆遒勁流暢,風格蒼秀。因此,這柄出土的文物扇,無論從扇面的繪畫還是詩藝、書法來看,都堪稱扇面藝術的精品?! ∶鞔膮情T畫派唐伯虎、沈周、文徵明、仇英四大家,清代的鄭板橋、任伯年等書畫家的扇面畫和題扇詩,均為珍品。清代“揚州八怪”也留有珍貴的扇面書畫墨跡?! ‘嬌让孀疃嗟漠嫾遥d許要數(shù)任伯年了。他年未及壯已名重江南,聲譽赫然。這位自稱“山陰任頤”的大家不但融貫了民間藝術傳統(tǒng)和文人畫傳統(tǒng),而且還能恰到好處地參用西方畫法,至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形成了雅俗共賞、清新活潑的鮮明風格,備受人們喜愛。他的人物、山水、花鳥扇面均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折扇上寬下窄,紙面高低不平,要在扇面上表現(xiàn)書畫藝術,并非易事。書畫家們一旦掌握了它的特征,加上巧妙的布設,在尺幅之中,亦能產(chǎn)生其他形式所不能展現(xiàn)的另一種情趣。所以同一作者,同類題材,同樣尺幅的作品,畫在扇面上價格就特別貴,一是扇面上作畫的難度所決定;二是折扇盛行是在明清。明清以后,折扇很受大眾喜愛,有的人還拿它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這樣書畫家在扇上創(chuàng)作也格外用心和講究,這便是扇面和成扇備受藏家歡迎,并愿意出價珍藏的緣由?! v代團扇成扇存世極少,名人團扇以成扇形式流傳的寥寥無幾,收藏界以團扇成扇作為收藏目標的藏家更少,所以扇子的收藏一般是對折扇而言。折扇藏品中的好扇骨,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特別是那些材質精良、色澤紋理好、雕刻工藝高超的扇骨,往往被收藏家所珍重。扇骨和扇面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則此扇的收藏價值自然更高。 古代扇面多有書而不畫,因文人都能書法,愛書法未必能作畫。早先折扇正面書寫,背面配畫,后來才正面繪畫,背面題書,漸成“詩、書、畫、印”交相輝映。但也有以各種字體匯集扇中的,如吳湖帆集清代七十二狀元扇,便都是書法扇?! 〗F(xiàn)代著名書畫家吳昌碩、齊白石等都在扇面上表現(xiàn)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留下了不朽的藝術珍品。齊白石的扇面多為大寫意,但扇畫上的魚蟲、花鳥、蔬果無不精細形象,栩栩如生。那柄設色《香菇冬筍圖》折扇,僅香菇、冬筍兩物,但見筆墨豪放,色彩強烈,真可謂涉筆成趣,于時鮮清蔬中蘊含意韻。
泥金工藝是哪個朝代的
寧波市位于浙江省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寧紹平原東端,瀕臨東海。寧波城處在余姚江和奉化江匯合為甬江的三江兩岸,故簡稱“甬”。寧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nèi)“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幉ň硟?nèi)的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是丘陵,東北部、中部是寧紹沖積平原。主要山脈有四明山、天臺山。山海之勝,江河之美,造就了寧波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和富饒豐足的物產(chǎn)環(huán)境。 一、“寧波”市名的由來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jù)志書上載:“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后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nèi)?!佰础钡拿Q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厥蓟式y(tǒng)一中國后,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jù)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mào)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設立鄮縣。鄮即“貿(mào)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mào)易的地方?! h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xiàn)在的市區(qū)、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qū)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qū)乍山鄉(xiāng)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搅怂宕?,把鄞、鄮兩縣都并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h)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后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zhèn)?! ∥宕鷷r,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zhèn)改為望??h,后又改為定??h,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h)。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后來寧波的鄞、慈、鎮(zhèn)、奉、象、定幾個縣?! √啤⑺伍g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冢端拿髦尽酚小昂M怆s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jīng)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mào)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mào)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并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mào)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 ≈煸捌蕉ǚ絿浜螅颉皯c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遂改為寧波府。由于當時的鎮(zhèn)海縣還叫定??h,明州又緊靠鎮(zhèn)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今天“寧波”命名的由來?! 《?、寧波文化與特產(chǎn) (一)寧波幫的寧波人為一家人 聞名遐邇的“寧波幫”是寧波商人在開展商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群體稱謂,是歷史上著名的商幫?! ∮聞?chuàng)大業(yè)。有一句話說,無寧不市。這說明寧波人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創(chuàng)業(yè),既要有宏大長遠的目標,又要有堅忍不拔的實干。如同創(chuàng)建一座大廈,目標便是構建大廈的總體設計,實干則是建造大廈的鋼筋砂石。寧波地處海濱,田少人稠,在長期外出經(jīng)商者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實業(yè)家,他們根在寧波,創(chuàng)業(yè)在上海、天津、武漢以及香港、臺灣,還有的徙向海外,諸如虞洽卿、吳錦堂、王寬誠、包玉剛、邵逸夫、應昌期等等。從這些寧波商幫的人生經(jīng)歷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寧波人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勇闖大業(yè)的精神風貌。在上海的發(fā)展歷史中,寧波人創(chuàng)造了50多項第一,比如第一家銀行、第一家證券所等等,他們的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當?shù)氐慕?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笮h?。這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凡是有寧波人在外地從事實業(yè)的地方,幾乎都有寧波同鄉(xiāng)會的組織,這些同鄉(xiāng)會都有一個共同的宗旨,扶助鄉(xiāng)親,報效桑梓。這種理念在寧波商幫當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當他們離別故土,走南闖北,艱苦創(chuàng)業(yè),取得成效之時,不忘報效國家,不忘為故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造福。以邵逸夫的鄉(xiāng)情為例,可以從他珍藏的“三件寶”中得到證明:一塊銀元大小的泥土制品,周圍鑲嵌著一圈稻谷,正中是谷粒鑲成的兩個字“鄉(xiāng)土”,反面是一個“壽”字;一把銀制的古式鑰匙,上面刻著四個字:“桑梓鑰匙”;一塊石頭鎮(zhèn)紙,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跡。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為明確:“我要為國家富強多做些事情?!彼栀浟?0多億資金,用于祖國各地的科教事業(yè)。大氣開放,勇創(chuàng)大業(yè),報效桑梓,這也是“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勇于創(chuàng)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也是浙江精神在一個區(qū)域的具體展現(xiàn)。作為寧波人,我真誠祝愿寧波精神在推動寧波的經(jīng)濟發(fā)展、提升寧波父老鄉(xiāng)親的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顯示出強大威力?! ?二)“寧海舞獅”,寧波別樣的舞蹈藝術 寧海素稱“獅舞之鄉(xiāng)”。獅舞源于佛教,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人們在敬神祭祖時,常通過獅舞的習俗寄托豐收、太平的美好愿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jié)日,由獅子班這一特定的組織進行活動。每遇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人報信,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熱鬧非凡,示意吉祥降臨。先在祠堂、廟宇表演給祖宗、諸神觀賞,以顯示坦蕩、虔誠,然后再去廣場,形成獅舞的高潮。“寧海獅舞”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既有表現(xiàn)山區(qū)獅子猛勇性格的武獅舞,也有表現(xiàn)沿海地區(qū)獅子溫順性格的文獅舞,而介于山海之交的地區(qū)則融兩種風格為一體,成為文武獅舞?! ?三)“中國開漁節(jié)”,漁文化的生動實踐 寧波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當?shù)卣陀凶R之士將漁民的自發(fā)儀式上升為一個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禮,集文化、旅游、經(jīng)貿(mào)活動于一體,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鮮明的漁鄉(xiāng)特色。傳統(tǒng)的祭海儀式表達了漁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藍色保護志愿者”行動體現(xiàn)了人們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而鑼鼓齊鳴、千帆競發(fā)的開漁盛況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數(shù)十萬游客。 寧波的象山半島擁有800公里的海岸線,象山縣是全國漁業(yè)大縣,捕撈業(yè)在當?shù)睾Q鬂O業(yè)經(jīng)濟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為喚起漁民對海洋資源日趨衰減的憂患意識,教育漁民自覺保護海洋資源,自1998年始,象山縣委、縣府首創(chuàng)中國開漁節(jié),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_漁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在改革傳統(tǒng)習俗的基礎上,賦予體現(xiàn)當代漁民精神風貌和社會文化特色的積極成份。以祭海、放海(放魚苗和海)、開船等儀式表達政府和社會各界歡送漁民出海,祝愿他們出海平安,滿載而歸;引導廣大漁民熱愛海洋,保護和合理開發(fā)海洋資源?! ¢_漁節(jié)以“開漁”為號召,請來四方客人,舉行帶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藝活動,利用開漁節(jié)這一文藝舞臺,演奏開發(fā)海洋、保護海洋、經(jīng)貿(mào)洽談、濱海旅游、學術交流等推動發(fā)展經(jīng)濟的交響曲 ?。ㄋ模幉ǚb和國際服裝節(jié) 寧波服裝的特點:第一、寧波是中國近代服裝的發(fā)源地,中國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襯衫、第一件中山裝都出自寧波裁縫之手。第二、寧波是中國最大的服裝產(chǎn)地之一,服裝產(chǎn)量占全國總量的約12%。第三、寧波是中國最重要的服裝出口城市之一,每年全市服裝自營出口可達近30億美元。第四、寧波市是擁有國家級服裝品牌最多的城市,擁有雅戈爾、杉杉、羅蒙、太平鳥、唐獅、培羅成等一大批全國著名服裝品牌。第五、寧波擁有全國唯一的服裝博物館;6、寧波擁有全國一流的服裝院校。 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寧波國際服裝節(jié)是寧波市綜合性大型文化經(jīng)貿(mào)活動。依托寧波這一中國最大的服裝產(chǎn)業(yè)集聚基地,通過舉辦系列的服裝文化、服裝經(jīng)貿(mào)和藝術交流等活動,擴大寧波對外影響,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了寧波國際經(jīng)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至今,寧波國際服裝節(jié)已經(jīng)連續(xù)成功舉辦了十屆,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jié)慶”之一,在全國各類服裝節(jié)中唯一獲得這一殊榮?! 。ㄎ澹爸腥A民族的文化搖籃”,寧波河姆渡文化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位于寧波余姚羅江鄉(xiāng)河姆渡村東北,面積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fā)掘。有4個相繼疊壓的文化層,其中第三、四層是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6000—7000年,出土文物內(nèi)容非常豐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遺物,有數(shù)以萬計的,刻有較為精細的裝飾花紋的陶器、骨器等。其中人工栽培的水稻,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農(nóng)作物。河姆渡遺址大量文物的發(fā)現(xiàn),證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長江下游已經(jīng)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 ?。﹦e具風味的“臭冬瓜” “臭冬瓜”為寧波人最愛吃的家常小菜。風味獨特,奇香味美,健脾開味,老少皆宜?!俺舳稀笔怯枚锨袎K,煮熟后涼透,再撒上細鹽、麻油等調料。吃法非常奇特,把煮熟的冬瓜塊放“臭鹵”中浸泡吃,世間少有?! 。ㄆ撸幉珗A 湯圓原名元宵,據(jù)考證寧波湯團始于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shù)厥a(chǎn)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yōu)質豬板油制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nèi)外。寧波民間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團,以示歡樂、團圓、吉祥之意。一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jié),總愛吃碗湯團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自1982年起,寧波湯團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1997年入選為中華名點小吃?! 。ò耍幉ㄏ谇语灐 ≡谙谥谱髑语炇加谇骞饩w年間,已有100多年歷史。它外形四方,內(nèi)分27層,層次分明,金黃透綠,香酥松脆,甜中帶咸,咸里帶鮮,風味獨特,食后令人口齒留香,百食不厭。 溪口千層餅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特產(chǎn)品獎,成為中外游客品嘗和饋贈親友的旅游食品,特別是背井離鄉(xiāng)的海外游子,都喜歡托回鄉(xiāng)的親友帶些回去,以慰思鄉(xiāng)之念。千層餅除暢銷浙東一帶外,還遠銷日本、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 。ň牛芭苓^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 寧波奉化芋艿頭是寧波有名的傳統(tǒng)土特產(chǎn),以奉化前葛產(chǎn)的芋艿頭最負盛名。芋艿頭富含淀粉、維生素C、鈣、磷、鐵等成分。芋艿頭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紅燒、蒸煮、鹽烤或咸菜汁烤著吃,也可以燉排骨吃,“排骨芋艿煲”已成為寧波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吃起來別有風味。 三、寧波的歷史名人 (一)“出世之才,遂兼五絕”的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寧波余姚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少年時學于顧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初為隋煬帝近臣,入唐后,為弘文館的學士,官至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后贈禮部尚書,并繪像于凌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詔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薄 ∮菔滥嫌讜r從智永學書,得王氏家傳,所以其書筆致圓融豐腴,外柔內(nèi)剛,血脈暢通。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汝南公主墓志》、《摹蘭亭序》等?!短迫四√m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ǘ靶膶W大師”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寧波余姚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因筑室余姚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他所創(chuàng)立的學說不僅名滿一時,并且左右了思想界幾達百年之久。他發(fā)展了陸象先的主觀唯心主義,成為理學史上的一大流派—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他認為“萬事萬物不外于吾心”,“心明即是天理”,提出“致良知”說。強調“知行合一”,要求把不善念頭在內(nèi)心活動過程中及時克服,但又從道德修養(yǎng)上強調不能只說不做,主張能行才是真知。他的學說在明朝中期以后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稱為“陽明學”。起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ㄈ爸页脊伦印秉S宗羲 黃宗羲,中國明末清初史學家,思想家。寧波余姚人。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為梨洲先生。其父因東林黨獄被閹黨迫害而死。崇禎帝即位,宗羲赴京為父鳴冤,被許為“忠臣孤子”。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弘光政權崩潰,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于紹興。他募鄉(xiāng)民在余姚舉兵抗清,時稱“世忠營”。魯王政權授以監(jiān)察御史兼職方之職。兵敗返回故里,課徒授業(yè),著述以終,至死不仕清廷。黃宗羲為學領域極廣,成就宏富,史學造詣尤深。他身歷明清更迭之際,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他論史注重史法,強調征實可信。所著《明儒學案》,搜羅極廣,用力極勤,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學術思想史專著。在哲學上,認為氣為本,無氣則無理,理為氣之理,但又認為心即氣,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出君為天下之大害,不如無君,主張廢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萬民的天下之法。他還提出以學校為議政機構的設想。他精于歷法、地理、數(shù)學以及版本目錄之學,并將其所得運用于治史實踐、辨析史事真?zhèn)?、訂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見,影響及于整個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學、經(jīng)學、地理、律歷、數(shù)學、詩文雜著為類,多至50余種,近千卷。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史案》(迄今未見)、《明文?!?、《大統(tǒng)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ㄋ模睹魇贰房傂拮巳f斯同 萬斯同,字季野,號石園,寧波鄞州人。清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浙東學派”的重要成員。年輕時受業(yè)于黃宗羲,博覽諸史,并潛心攻讀《明實錄》等史籍,尤為熟悉明代掌故,曾撰《明史稿》一書。清康熙皇帝下詔纂修《明史》,萬斯同以布衣身份參加,雖不署銜,不受俸,但實際上他是《明史》的總修撰人。在史學上成就巨大?! 。ㄎ澹熬﹦〈蠹摇?周信芳
泥金工藝是哪個朝代出現(xiàn)的
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結合鏨胎和畫琺瑯制作技巧于一體,使工藝發(fā)展臻于極境。掐絲粗細均勻而流暢,以雙勾法表現(xiàn)枝與卷須。此前的掐絲是用焊劑固定在胎上,故釉面常被焊劑污染。至此時用膠取代焊劑,因為可以用熔融的琺瑯釉本身來固定,從而減少了焊藥揮發(fā)時產(chǎn)生之針眼及污染??钍缴现饕小按笄迩∧曛啤薄ⅰ扒∧曛啤眱煞N,又有陽刻和陰刻款識兩種。陽刻款的琺瑯有蠟光和瑩光兩種,地色淺藍為主。
琺瑯有淺藍、深藍、赭、草綠、深綠、姜黃、黃、白等十余種,一般不用粉紅,以示醇古之意。掐絲多用粗銅絲、少用細絲。花莖卷草均用雙勾掐絲,掐工嫻熟、工整。鍍金濃厚,可能要鍍兩三遍。與陽刻比,陰刻款的用金工藝少,鍍金較薄或有泥金效果,主要是在金工、鍍金上稍遜于陽刻的。鍍金成色不足,可能僅鍍遍,金水甚薄,作橙黃色,成色與耐久性差。另外,掐絲詩詞文字的,主要是落于敏中(乾隆二年狀元)和永璇(乾隆皇帝第八子)款。
古代泥金工藝怎么制作
安徽省宣州。鴉青紙是瓷青紙的另一種叫法。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瓷青紙又名紺紙、碧紙、紺碧紙、紺青紙、青藤紙、碧楮紙、鴉青紙等,被稱為磁青紙則見于明代是五代至宋的一種華麗的染色加工紙,一般較厚重,可分層揭開,并染以靛藍,因其色如瓷器的青釉,故稱為瓷青紙。瓷青紙又稱磁青紙。
??工藝特色瓷青紙是用靛藍染成,因色澤新鮮時與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表面或經(jīng)砑光加蠟,一般用泥金寫字其上,或將金粉散于膠水中寫成金字,顏色十分鮮明美觀。
??磁青紙的出現(xiàn),與寫經(jīng)的需求有關。磁青紙的顏色深藍,有種靜謐、意象深遠的特質,最適合用于書寫內(nèi)容深奧、哲理性強的經(jīng)典,可彰顯經(jīng)典的莊嚴肅穆。古代寫經(jīng)紙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黑墨書寫在白色、米黃色或黃色的寫經(jīng)紙上,如敦煌寫經(jīng)紙、硬黃紙及著名的金粟山藏經(jīng)箋。另一種是以金銀泥書寫,紙張為深藍或黑色,大都是磁青紙及明宣德貢箋羊腦箋(磁青紙升級版)。
??以前的線裝書的封面及封底多用瓷青紙制作而成。(武俠里面那武林秘籍封面好多也是瓷青紙做成。^_^,紙張不牢固那些練武的人翻幾下就翻爛啦)。
??線裝書既便于翻閱,又不易散破。是中國傳統(tǒng)的裝訂技術史上最為進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國民族風格的裝幀特征。線裝書的出現(xiàn),形成了我國特有的裝幀藝術形式,具有極強的民族風格,至今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中國書”的象征。
??明朝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明萬歷20年(公元1592年)時,磁青紙值一錢銀子,而當時一錢銀子可買2瓶燒酒,不然就是白面10斤或鐵釘5斤,而且比起一般紙張都以100張計價相比,磁青紙可說是當時最貴的紙了,往往成為王侯公卿、富商巨賈、文人名士所收藏的“頂級”書寫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