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棗樹主要有哪些種類?
棗樹屬于鼠李科、棗屬。棗屬植物全世界約有40種,分布在暖溫帶及熱帶地區(qū)。我國是世界棗屬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有十多種,其中在果樹栽培上占重要地位的有以下三種:
(1)普通棗。通常為二倍體,2n=24。原產(chǎn)我國,我國栽培的棗多屬此種,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適應性、抗逆性都很強,落葉喬木,樹高可達6~12米以上。普通棗樹壽命很長,在較好的環(huán)境條件下,壽命可達200年以上。發(fā)育枝各節(jié)有托葉變成的棘針(托葉刺),嫩枝綠色,光滑無毛,成熟后枝面轉(zhuǎn)黃褐色或紫褐色;結(jié)果枝綠色,其上托葉細小柔軟,不呈刺狀,葉片展開后不久即自行脫落;葉互生,二列,葉片較小,長3~5厘米,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為側(cè)生聚傘花序或單花序,著生于結(jié)果枝葉腋內(nèi),花小,盛開時直徑5~8毫米;果為核果,果形和大小因品種而異,常見的有圓形、橢圓形、卵圓形、雞心形、菱形、長筒形、葫蘆形等多種;果皮有鮮紅、紫紅或紫褐色。普通棗經(jīng)過人們的長期栽培管理和人為選擇,到目前有以下幾個變種:
①無刺棗:其生長勢弱,發(fā)育枝上的棘針完全退化,其他性狀與原種相同。無刺棗便于栽培管理,選種及引種時要重點考慮。
②龍須棗:長勢弱,成齡樹株高僅4米左右。發(fā)育枝、結(jié)果基枝和脫落性枝條都扭曲生長,如龍爪狀,故亦稱龍棗或龍爪棗。開花坐果率差、果皮厚、果面常高低不平、品質(zhì)不佳、多作觀賞用。例如,山西省襄汾、永濟一帶的龍棗等。
③葫蘆棗:果實中部或中上部有收縊痕跡,呈葫蘆形或磨盤形,其他性狀與原種相同。例如,山西省襄汾的葫蘆棗等。
(2)酸棗。我國古代稱為“棘”,是普通棗的原生棗。其分布比普通棗廣泛,數(shù)量也較多。中心分布地帶為黃河流域的中下游,長江流域也有分布。多為山嶺荒野自生,近代也有栽培。酸棗類型很多,樹型有灌木、小喬木、喬木多種,長勢懸殊。灌木型株高僅3米左右,喬木型在土質(zhì)好的地方能長成株高12~14米以上的大樹;枝、葉、花的形狀與普通棗相似,只是花朵較小,枝條節(jié)間較短,棘刺發(fā)達;除發(fā)育枝的托葉變成棘針外,結(jié)果枝每節(jié)的托葉也常呈尖銳的細刺;葉片較小,長2.5厘米左右;果實以圓而小的最多,直徑1~1.5厘米;果皮厚、光滑;紫紅或紅褐色;肉薄、味酸,但也有酸味小的類型。維生素C含量很高,每100克果肉含1000毫克以上。干制的酸棗面可作飲料和食品。
酸棗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均較普通棗強,山坡、沙荒、河灘和一般鹽堿地上均能生長。除可做棗樹的砧木外,還可做棗樹選種的原始材料。
(3)毛葉棗。又名滇刺棗、棉棗、印度棗。通常為二倍體,2n=48,個別品種2n=60或2n=96。分布于臺灣、云南、海南島等地。其嫩葉和幼梢上都有褐色毛茸,成葉表面無毛,背面有濃厚毛茸;果實較普通棗小,宿萼;果皮赤褐色;果肉有酸味,品質(zhì)差,含維生素C較少。此種印度栽培較多,品種不如普通棗多。在臺灣毛葉棗9~10月開花,果實在12月至次年3月份成熟。
除以上3種棗外,我國棗屬作物中可供食用的還有:山棗、滇棗、銹毛葉野棗、毛葉野棗、皺棗和花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