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大師劉文西作品《祖孫四代》的賞析,謝謝了。
一、繪畫大師劉文西作品《祖孫四代》的賞析,謝謝了。
該畫采用三角形構圖?!盃敔敗鳖^上扎著白手巾,黝黑的面龐,微微露出質樸的笑容,目光炯炯,精神矍鑠。紅色的腰帶系在腰間,與素色的衣服形成對比,黑灰色的工作服反披在肩上,一雙粗糙有力的大手撐著鐵鏟疊在胸前,顯得老當益壯、千勁十足。一個經歷過舊社會,此時又在體驗新生活的老農形象就這樣生動地展現在觀者面前。
“爺爺”的右面是一個正在咧嘴樂的青壯年,通紅黝黑的臉上洋溢著憨厚燦爛的笑容。他身著紅色套頭衫、白色勞動褲。其身后的遠景隱約可見是一架拖拉機,預示著農業(yè)生產的機械化和生產力的提高,已經大大地改善了陜北農民自古以來面朝黃土、背朝天式的簡單手工農業(yè)生產,同時也暗示了陜北農民在新時期所煥發(fā)出的昂揚振奮的力量及對新生活的希望。畫面右邊的老人與孩子的形象是一組生動的畫面。從老人滿臉的滄桑與佝僂的背就可以看出經歷過舊社會的磨難。他半盤著腿坐在地上,梳兩個羊角小辮的小姑娘在他背上嬉戲,其樂融融。老人是歷史的見證人和親歷者,經歷過舊社會的千般苦,所以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新社會帶給他晚年的天倫之樂。畫家還在畫面右下角畫了一些簡單的瓷碗陶罐等生活用具,使得畫面沒有了呆板與人物畫的僵硬,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劉文西的創(chuàng)作成就源于他對生活的愛,對農民的愛,對祖國的愛。首先,從創(chuàng)作意義上來看,當蔣兆和等老一輩藝術家完成了直面人物的近現代水墨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之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水墨人物畫應該如何去走,這樣的重任就落在了劉文西這一輩藝術家的肩上。《祖孫四代》這幅作品不僅體現了畫家對這一課題的探索,而且成為上世紀60年代藝術家深入農村生活的創(chuàng)作實踐的典范。其次,在藝術成就上,他把直錄的農民形象作為原始信息,經過創(chuàng)作加工,升華為極具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有著不可取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故而蔡若虹說:“他是一個少有的富翁,因為他手里掌握著一個農民形象的倉庫。
二、簡述為什么將生產工具作為民間美術的研究對象及其審美意義。
我認為民間美術屬于民間藝術范疇,藝術最離不開的是人,而在民間就主要表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普通老百姓的絕大部分是農民,所以民間藝術離不開農業(yè)生產方式;生產工具是生產方式不可或缺的。
同時,生產工具也有很強的欣賞價值,美學價值。
可以從這些方面考慮答題,最好結合從古到今敘述。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三、牛耕的開始年代!
春秋時期。從論語中孔子弟子名字可以看出!“子牛”“司馬?!?/p>
四、農村賺錢項目
農村十種賺錢項目
特色種植
種植特色優(yōu)良水果、季節(jié)蔬菜、種苗、緊缺藥材、植物盆景等,市場前景廣闊,利潤也較大。
養(yǎng)殖加工
對農民來說,養(yǎng)殖業(yè)一直是傳統(tǒng)的賺錢項目,可供選擇的范圍也較廣,除了常規(guī)的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牛外,養(yǎng)肉鴿、肉狗、奶牛等特種養(yǎng)殖業(yè)及養(yǎng)貓、狗、烏、魚等寵物相對利潤較高一些。
手工制品
農閑時可組織老人、婦女,加工制作花籃、玉米皮坐墊、麥秸帽子、剪紙、做鞋墊、縫布老虎、做布鞋等工藝品,產品雖小,其賺頭卻不小。
租賃農資
農業(yè)生產需要大量的農用物資,如耕田運輸的農用機械,蓋房建屋需要的模板等,一般農村不可能全部買齊,有條件的農戶可購置下來,租賃給其他農戶使用。
庭院經濟
充分利用農村庭院大的優(yōu)勢,合理規(guī)劃,發(fā)展雞、鴨、鵝、豬等畜禽養(yǎng)殖業(yè),也可栽種葡萄、杏、櫻桃等果木及花卉產品,還可建大棚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
經營農機
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機在農村大有用武之地,有條件者可購買三輪、四輪等農機、配套挖樹坑機、旋耕機等,從事勞務輸出賺錢。
收購販運
農村農副土特產品豐富,品種多樣,利用城鄉(xiāng)價格差的條件,將農產品收購販運到城里出售,賺取差價。
開舊貨店
農民講實惠,一些價格低廉的舊家電和舊家具在農村有市場。從城市收購一些舊家電、舊家具、舊五金器具,折舊翻新加工后出售給農民。
花木繁育
建造溫室,發(fā)展園藝、盆景、花木、草坪、樹苗培植,搞批發(fā)兼零售兼營或將鮮花送往城里鮮花店。
經營農資
在農村一家農資連鎖店,專門經營農民所需的化肥、農藥、種子、家用器具,在方便農民之時,由于用量較大,有錢可賺。
五、中國牛耕發(fā)展歷程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jié)省了社會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制度轉變。近代考古發(fā)現,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鐵器出現。
漢代時期的甘肅河西地區(qū),使用牛耕技術已較為普遍。開始是單轅犁(駕二牛),后來又有雙轅犁(駕一牛)。東漢時,耬播技術傳入河西,使河西成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關市境內發(fā)現的魏晉時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塊(幅)《牛耕》畫像磚,佐證了當時河西地區(qū)使用牛耕技術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種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這就是牛拉的“耙”,又稱“耢”?!鞍摇币幻嬗旋X,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壓種子,使田地平整。至今,當地農村仍在使用。
《牛耕》磚畫出土于嘉峪關5號壁畫墓,圖上繪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細長,角下彎上直,牛鼻有環(huán),但無韁,說明牛馴養(yǎng)得已很溫順,二牛所挽之犁,犁頭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為一青年男子,衣長襦,束腰,領、袖口緣邊,發(fā)髻插有發(fā)簪,右手扶犁,左手揚鞭。畫面顯示出畫匠對農耕生活體驗很深,就連扶犁者頭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整個畫面生動活潑,瀟灑自如,人、牛、犁都處在動態(tài)當中。真實地反映了魏晉畫風以及當時畫壇流行的寫實精神。由于畫匠要反映勞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長襦,光著小腿部分。從細微處體現了畫匠巧妙的構思。看似平常,實則精妙?!杜8反u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老的繪畫技藝,它不僅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世界繪畫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這幅1600年前的中國《牛耕》繪畫,今天看來仍是那么清新喜人,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繪畫藝術。此畫為國家一級文物。
牛耕技術是在西漢出現的,它的出現標志著當時的生產力的進步,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xù)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續(xù)過程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改進,但是改變并不大。應該說牛耕技術在歷史上是起過重要作用的,對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尤為深刻。
小的時候,家鄉(xiāng)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拖拉機等農業(yè)機械還比較少,耕牛依然是農戶的重要勞動力,牛耕還是非常普遍的,我覺得我這一年齡階段的對牛耕還有所認識,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一句俗話。表明了農活技術含量的低下和簡單。作為牛耕技術,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有一定難度。
通常的牛耕是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zhí)鞭、扯韁繩進行耕作。這一技術,我在12歲的時候已經初步掌握,后來到學校讀書,便“荒廢”了。呵呵,即使不荒廢,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場了!
牛是有力氣的,但是速度比較慢,在沒有農業(yè)機械的時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選擇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動力”。還記得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飼養(yǎng)員趙大叔》,對牛馬有深厚的感情;還記得“俯首甘為孺子?!薄?。
如今作為農耕時代的標志,牛耕技術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耕牛也已經被諸多的農業(yè)機械取而代之,不再是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動力”。農田里已經見不到耕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