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有那些具體的品種?各有什么特征特色?
一、桂花有那些具體的品種?各有什么特征特色?
桂花分四大類:
金桂(Osmam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 )
金桂花朵金黃,氣味較淡,葉片較厚。
銀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 latifolius )
銀桂花朵顏色較白,稍帶微黃,葉片較薄。
丹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 aurantiacus )
丹桂花朵顏色橙黃,氣味濃郁,葉片厚,色深。
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 semperflorens )
四季桂別稱月月桂。花朵顏色稍白,或淡黃,香氣較淡,葉片薄。長年開花。
這四大類以下有更細的分類,篇幅太長了沒法貼,你自己到下面網(wǎng)址去點開看羅
二、訴衷情 吳激 上闋的寫景具有什么特色
訴 衷 情
吳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黃藥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
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結(jié)顛。
上片“夜塞茅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兩句寫景,但采用了化景物為情思的手法。在寒意料峭的涼秋深夜,游子獨自歇宿於荒郊茅店,因久別將歸而一時難以入眠。這里所寫旅人的內(nèi)心感受,使人想起唐代溫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著名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甭玫甑目腿擞瓉淼谝宦曤u鳴,趁著月色起身趕路,足跡印在板橋的霜上。詩人通過典型的物景,把羈旅早行的意象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從旅途的感受來說,詞里的含意有相似之處,但觀照下句的“殘月照吟鞭”,則意境上是又有不同的。吟鞭指詩人的馬鞭,中天的月亮照著半夜起程趕路的游子,他不是因寒冷而滿腹牢騷,倒象是高興得自言自語,且行且吟。一個“寒”和“照”字,不僅寫出了旅人的感覺與視覺形象,而且豐富了感情的容量。
“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這兩句是以自然景物來瀉染氣氛。細雨霏霏,秋菊盛開,在具有風雅興致的詞家眼中,本該是飲酒賞菊的美好時光,但一個“催”字卻使意境陡轉(zhuǎn)。柳永在《雨霖鈴》中寫過“都門悵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的情景,那是表現(xiàn)一種不忍離別而又不得不離別的難舍的意緒,而這里的催上渡船是寫游子急于思歸的心態(tài)。
上片以寫景為主,作者把自然景象與人物心情有機地交織在一起,景中含情,而情融于景。這樣寫思念家鄉(xiāng)之情顯得十分真切自然。
三、請問《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寫作特色
運用比較的手法形象地表現(xiàn)出西湖在雨后初晴的無比美麗
四、王維 鹿柴 詩中有畫的特色的賞析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詩1
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影,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馀輝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譯詩2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這是王維后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寨),是輞川的地名。
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xiàn)的境界卻有區(qū)別?!翱丈叫掠旰螅鞖馔韥砬铩保ā渡骄忧镪浴罚?,側(cè)重于表現(xiàn)雨后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cè)重于表現(xiàn)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cè)重于表現(xiàn)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竟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了?!安灰娙恕?,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如果只讀第一句,也許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后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暗劇倍诸H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 “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現(xiàn)在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于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于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gòu)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zhuǎn)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象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jié)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于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xiàn)了作者美學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cè)重于表現(xiàn)靜美,《山居秋暝》色調(diào)明朗,在幽靜的基調(diào)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不免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樂的結(jié)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