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茶道???
一、何謂茶道???
怎樣品茶:品茶可用備、洗、取、沏、端、飲、斟、清八個字來概括。具體是:
備: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對茶葉、開水、茶具和品茶環(huán)境四方面的準備工作。
洗(溫):指對茶具的洗滌、熱燙過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溫杯的作用。
?。ㄟx):按客人的品種、嗜好和飲茶習俗,備齊多種茶葉品種,讓客人點茶和供客人選用。
沏(泡):沏茶時手勢動作要輕柔持重,倒開水時要把茶壺上下拉三次,高沖低調(diào),即“鳳凰三點頭”。目的是為了使茶葉在杯中能均勻地吸水,有處于茶葉在杯中顯色、透香和吐味。此時還要仔細辨別沏茶的水聲 ,仔細觀察茶葉從浮到沉的形態(tài)變化。
端(敬):端茶給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邊緣或握住杯身,正確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墊托盤,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過茶后不能舉杯一飲而盡,吃口要小,可從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過舌頭,擴展到舌苔,直接 刺激味蕾,此時可以微微、細細、啜啜品之。
斟(加):給客人斟茶時,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開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國有“淺茶滿酒”的習慣 必須注意禮節(jié),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為宜。
清:要等客人離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來以備下次之用。
所謂品茶,往往品的是感覺,并隨著季節(jié)、環(huán)境、與個性的不同而不同。
就季節(jié)而論,若在春風拂面之際,品一品新茶,吮一口嫩綠悠悠的碧螺春,即有春日晴明的愉悅;夏日炎炎,飲上一杯碧綠生青、滿口生香的“茉莉茶”,身心便有浸泡在綠陰中的感覺;秋高氣爽,收獲在望,那時最好沖一杯“龍井”、“毛峰”,慢慢地咂咂,細細地品品,反反復復地想想,這是一種心境;而在隆冬,泡上一杯“鐵觀音”,望著杯中熱氣氤氳的橘紅色茶水,則會從心頭彌漫出一股暖融融的情調(diào)。
由于各自個性所驅(qū),品茶之相亦不相同。有的朋友是急性子,一向辦事風風火火。按其性情便不習慣慢慢細品,故一上來就大口地飲。也有極好耐心的朋友,此君品起茶來,就像“咪”老酒一般,偶爾呷上一小口,說話也像溫吞水,一派篤定泰山、穩(wěn)坐釣魚臺的派頭。而像我,大約算是中間派,不疾不徐。夜間寫稿,有時文思受阻,就會一個勁地喝茶,似乎茶水能貫通思路;有時文思順暢,則會忘了喝,需好一刻工夫,才能想起,慢慢嘬上一小口,復又埋頭電腦屏前,不斷敲擊鍵盤。所以此類品茶有疾有緩,二下扯平,適中而已。
品茶種種,說道甚多,但大體而言,所謂品茶就是感覺
二、茶道起源于哪里
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xiàn)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guān)系,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后,千家流派便趨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后,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tǒng)閑寂茶的風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審庵的內(nèi)側(cè),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nèi)流派:始祖為藪內(nèi)儉仲。當年藪內(nèi)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于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zhì)樸。擅長于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三、茶道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茶的原產(chǎn)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shù)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形成發(fā)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
茶文化產(chǎn)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yǎng)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fā)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zhuǎn)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xiàn)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lǐng)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lǐng)域都與茶套上了關(guān)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fā)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xiàn)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關(guān)。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fā)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guān)。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jīng)》,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恫杞?jīng)》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zhì)和藝術(shù)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chǔ)。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并講究色香味的統(tǒng)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xiàn)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致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shù)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guān)藝術(shù)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 、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nèi)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shù)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guān)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jié)。
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xiàn)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xiàn)自己的清節(jié),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xiàn)自己的苦節(jié)。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xiàn),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xiàn)了玩物喪志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