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楊再思筒介
楊再思,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顯德四年(957),享年88歲。[1] (1)楊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飛山”蠻酋長,人稱“飛山太公”。其父是楊居本。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紛爭,滿鎮(zhèn)割劇,其時敘州(治所在今黔陽縣西南黔城)南部一帶苗、瑤、侗各民族在潘金盛領導下,逐漸興旺繁盛,形成一個以飛山(距靖州縣城5公里)為中心--“飛山蠻”,后梁時期,馬殷占據(jù)湖南,稱鹽王,即楚。
潘金盛領飛山蠻和五開(今貴州省黎平縣)一帶,[2] (2)楊再思據(jù)敘州的潭陽、郎溪一帶,互為聲援,以拒馬殷鹽王。梁開平五年(911年)馬殷遣呂師周經(jīng)飛襲斬金盛。敗勢已定,楊率領"飛山蠻"殘部,降附于楚,被封為誠州刺史,不僅挽救了處于滅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以后發(fā)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降附楚后,楊再思勵精圖治,設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土分封制度,從此“飛山蠻”進行興盛時期。五代之亂,天下多遭涂炭,獨誠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馬楚政權被宋滅亡后,楊之七子正巖歸降宋,并將"飛山蠻"的勢力范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qū)(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溆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及廣西三江,龍勝等縣)。楊再思率領各州的民族歸順朝廷,因治國安邦功勛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為威遠侯(“威遠侯”碑現(xiàn)收藏于會同),芙濟侯,廣惠存侯和芙黨侯。
歿后,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敬畏,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shù)厝罕姵Hワw山廟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