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紅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樣?
湖南紅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樣?
湖南紅星盛康油脂2113股份5261有限公司是2010-12-29在湖南省株洲市注冊成4102立的股1653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內資容或控股),注冊地址位于湖南省茶陵縣經濟開發(fā)區(qū)平虎工業(yè)園(平水鎮(zhèn)二仙村)。
湖南紅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的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2005676642628,企業(yè)法人袁丹,目前企業(yè)處于開業(yè)狀態(tài)。
湖南紅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食用植物油加工;油料種植、研發(fā);家畜養(yǎng)殖、銷售;化妝品、肥皂及合成洗滌劑、肥料、保健食品的制造;化妝品、衛(wèi)生用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農產品的銷售;日用品、糧油的零售;有機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米、面制品及食用油的批發(f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湖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2247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1000-5000萬和100-1000萬規(guī)模的企業(yè)中,共530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yè)的注冊資本屬于優(yōu)秀。
通過百度企業(yè)信用查看湖南紅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茶陵是什么地方
茶陵,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于茶鄉(xiāng)之尾”而得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地處湖南東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6366339部,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東,西屏衡陽,東鄰吉安。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57萬,轄25個鄉(xiāng)鎮(zhèn)、農場。茶陵是湘贛邊境地區(qū)交通樞紐,京廣、京九鐵路側翼東西,醴茶鐵路、106國道,三南公路交匯于此,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集散。茶陵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降雨量1370毫米,日照時間1718小時。 茶陵資源豐富。有耕地43.1萬畝,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廠資源有鐵、鎢、錫、鉛、鋅、鉭鈮、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巖等20余種。農產品主要有稻谷、棉花、柑桔、苧麻、生姜、大蒜、白芷、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牲豬生產基地。林業(yè)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23萬立方米。水電能蘊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fā)利用量9.6萬千瓦。 茶陵風景秀麗,名勝甚多,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古跡名勝主要有南宋紹定年間鑄造的“南浦鐵犀”和“秦人古洞”、“靈巖夜月”等“茶陵八景”。位于城郊的云陽森林公園方圓70公里,神農曾在此種五谷、嘗百草,傳說又是南岳圣帝的避暑行宮,山寺終年香火綿綿、鐘聲不斷,被稱為“可以長生、可以避世”的福地。茶陵距井岡山、炎帝陵、南岳旅游勝地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路。 茶陵工商業(yè)較為發(fā)達。擁有各類綜合專業(yè)市場20個,商業(yè)公司60余家,縣內商賈云集,物暢其流,是湘贛邊境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全縣有采掘、冶煉、鑄造、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等20多個工業(yè)門類數百個產品,其中采掘、建材、冶煉、鑄造已成為四大支柱產業(yè)。 茶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力已并入湘中電網,并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總量12600千瓦。郵電大樓配備10000門數字式程控電話交換機,可直撥國內外各地,并開通了國際、國內圖文傳真、移動電話、自動無線尋呼、郵政速遞特快業(yè)務。所轄各鄉(xiāng)鎮(zhèn)均開通了程控電話。云陽開發(fā)區(qū)、龍下工業(yè)小區(qū)和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qū)設施齊全,功能配套,為外商投資置業(yè)提供了理想場所。 茶陵的土地是紅色的,是用3萬多名被殺害的革命群眾,5000多名先烈的鮮血染紅的。茶陵的土地的神圣的,它留下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譚震林、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培育了譚家述、劉道生、周仁杰、劉轉連、劉培善等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歷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農民運動席卷全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茶陵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誕生地、湘贛省的重點縣、模范縣彪炳于世。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征戰(zhàn)、力挽狂瀾。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有“茶陵?!敝u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后繼,浴血奮戰(zhàn),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縣有3萬多人為革命獻身,占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后被正式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數量之多在湖南省縣(市)中列居第三。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將軍軍銜的有25名,其中中將5名,少將20名,將軍人數之多在全國排名十二,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市第一,有“將軍之鄉(xiāng)”之譽。 茶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主要體現(xiàn)在稻作文化、耕讀文化、紅色文化三個方面:稻作文化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xiāng)艾里村湖里發(fā)現(xiàn)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鑒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zhèn)虎形村境內)發(fā)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脊虐l(fā)現(xiàn),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chuàng)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于茶陵稻作起源時期約1000年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帶著一批臣民來到茶陵,開創(chuàng)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時代。他“制耒耒呂,教民種五谷”;嘗百草,為民治病療疾。“種五谷”(主要指傳授先進技術)和“嘗百草”的傳說與“靈跡”,現(xiàn)保存較多,并廣為流傳?!傲⒋核突鸢选倍ǜ鹊咀魑幕拿袼字两裱匾u。耕讀文化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茶陵唐宋以來人們的高層次需求。 茶陵地處“吳頭楚尾”,境內“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好,加上地處偏僻,戰(zhàn)爭相對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遷于此,是北人南遷的重要門戶之一從69個姓氏《族譜》中發(fā)現(xiàn),宋、元、明三代南遷于此的姓氏有47個。他們定居后,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家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文化由此形成,歷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進士,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書院為表現(xiàn)形式的耕讀文化的強化,使貧寒農家子弟走上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書香門庭。明代大學士張治少年時,只能靠父親替人做長工及親友資助才維持學業(yè),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發(fā)憤苦讀,于正德十六年(1521)一舉成名,中會元、進士,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進入社會上層。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受茶陵耕讀文化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茶陵詩派”,寫出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讀文化的強化,不僅養(yǎng)成了勤奮好學的風氣,也促進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興辦,有的村辦有2~3所。書院自宋至清代共辦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學校記》中稱:“茶陵學校于湖南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書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狀元肖錦忠先在洣江書院就學,后辭官又在洣江書院主講。榜眼曹詒孫先后在縣內白沙書院和長沙岳麓書院就讀,后來為官休假時主講洣江書院。茶陵自唐天復元年(901)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間,中進士者絕大多數曾就讀于書院,中進士后他們又返哺社會,興辦書院。明翰林學士劉三吾和進士王廷爵、羅鑒與清進士蘭卓煥,分別在縣內創(chuàng)辦明道、云崖、西疇與范樂等書院。紅色文化 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勤于耕、士勤于學”的耕讀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大多數勞動人民的需求。“農”、“士”對立,“體”、“腦”分離,加上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迫使勞動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于湘東邊陲、井岡西麓的茶陵,是毛澤東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決烈勁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民運動,為抗擊地主武裝的血腥鎮(zhèn)壓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即工農兵政府)。這塊烈士染紅的土地是井岡山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蘇區(qū)的重點縣、模范縣。于是紅色文化在茶陵形成,并影響深遠。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qū)有各類小學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yè)學校1所。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于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書院(也稱毗塘書院)開辦,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招收學員60~100人,分甲、乙、丙三個班級,設有國語、算術、社會發(fā)展史、革命常識、自然、地理等課程,以“為工農服務,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為辦學宗旨,雖時間不足兩年,卻為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部隊輸送干部、戰(zhàn)士200多人。學校開展的各類革命競賽運動和革命宣傳活動,深深地吸引和影響全縣人民;開展的體育、文化、歌詠比賽,有力地沖擊著舊的文化教育制度。這種紅色文化乃是新中國建立后的現(xiàn)代文化教育的雛型,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奠定了基礎。
茶陵,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于茶鄉(xiāng)之尾”而得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地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6366339處湖南東部,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東,西屏衡陽,東鄰吉安。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57萬,轄25個鄉(xiāng)鎮(zhèn)、農場。茶陵是湘贛邊境地區(qū)交通樞紐,京廣、京九鐵路側翼東西,醴茶鐵路、106國道,三南公路交匯于此,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集散。茶陵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降雨量1370毫米,日照時間1718小時。 茶陵資源豐富。有耕地43.1萬畝,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廠資源有鐵、鎢、錫、鉛、鋅、鉭鈮、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巖等20余種。農產品主要有稻谷、棉花、柑桔、苧麻、生姜、大蒜、白芷、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牲豬生產基地。林業(yè)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23萬立方米。水電能蘊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fā)利用量9.6萬千瓦。 茶陵風景秀麗,名勝甚多,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古跡名勝主要有南宋紹定年間鑄造的“南浦鐵犀”和“秦人古洞”、“靈巖夜月”等“茶陵八景”。位于城郊的云陽森林公園方圓70公里,神農曾在此種五谷、嘗百草,傳說又是南岳圣帝的避暑行宮,山寺終年香火綿綿、鐘聲不斷,被稱為“可以長生、可以避世”的福地。茶陵距井岡山、炎帝陵、南岳旅游勝地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路。 茶陵工商業(yè)較為發(fā)達。擁有各類綜合專業(yè)市場20個,商業(yè)公司60余家,縣內商賈云集,物暢其流,是湘贛邊境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全縣有采掘、冶煉、鑄造、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等20多個工業(yè)門類數百個產品,其中采掘、建材、冶煉、鑄造已成為四大支柱產業(yè)。 茶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力已并入湘中電網,并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總量12600千瓦。郵電大樓配備10000門數字式程控電話交換機,可直撥國內外各地,并開通了國際、國內圖文傳真、移動電話、自動無線尋呼、郵政速遞特快業(yè)務。所轄各鄉(xiāng)鎮(zhèn)均開通了程控電話。云陽開發(fā)區(qū)、龍下工業(yè)小區(qū)和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qū)設施齊全,功能配套,為外商投資置業(yè)提供了理想場所。 茶陵的土地是紅色的,是用3萬多名被殺害的革命群眾,5000多名先烈的鮮血染紅的。茶陵的土地的神圣的,它留下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譚震林、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培育了譚家述、劉道生、周仁杰、劉轉連、劉培善等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歷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農民運動席卷全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茶陵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誕生地、湘贛省的重點縣、模范縣彪炳于世。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征戰(zhàn)、力挽狂瀾。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有“茶陵?!敝u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后繼,浴血奮戰(zhàn),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縣有3萬多人為革命獻身,占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后被正式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數量之多在湖南省縣(市)中列居第三。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將軍軍銜的有25名,其中中將5名,少將20名,將軍人數之多在全國排名十二,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市第一,有“將軍之鄉(xiāng)”之譽。 茶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主要體現(xiàn)在稻作文化、耕讀文化、紅色文化三個方面: 稻作文化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xiāng)艾里村湖里發(fā)現(xiàn)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鑒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zhèn)虎形村境內)發(fā)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脊虐l(fā)現(xiàn),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chuàng)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于茶陵稻作起源時期約1000年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帶著一批臣民來到茶陵,開創(chuàng)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時代。他“制耒耒呂,教民種五谷”;嘗百草,為民治病療疾?!胺N五谷”(主要指傳授先進技術)和“嘗百草”的傳說與“靈跡”,現(xiàn)保存較多,并廣為流傳?!傲⒋核突鸢选倍ǜ鹊咀魑幕拿袼字两裱匾u?! 「x文化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茶陵唐宋以來人們的高層次需求。 茶陵地處“吳頭楚尾”,境內“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好,加上地處偏僻,戰(zhàn)爭相對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遷于此,是北人南遷的重要門戶之一從69個姓氏《族譜》中發(fā)現(xiàn),宋、元、明三代南遷于此的姓氏有47個。他們定居后,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家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文化由此形成,歷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進士,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書院為表現(xiàn)形式的耕讀文化的強化,使貧寒農家子弟走上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書香門庭。明代大學士張治少年時,只能靠父親替人做長工及親友資助才維持學業(yè),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發(fā)憤苦讀,于正德十六年(1521)一舉成名,中會元、進士,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進入社會上層。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受茶陵耕讀文化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茶陵詩派”,寫出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讀文化的強化,不僅養(yǎng)成了勤奮好學的風氣,也促進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興辦,有的村辦有2~3所。書院自宋至清代共辦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學校記》中稱:“茶陵學校于湖南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書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狀元肖錦忠先在洣江書院就學,后辭官又在洣江書院主講。榜眼曹詒孫先后在縣內白沙書院和長沙岳麓書院就讀,后來為官休假時主講洣江書院。茶陵自唐天復元年(901)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間,中進士者絕大多數曾就讀于書院,中進士后他們又返哺社會,興辦書院。明翰林學士劉三吾和進士王廷爵、羅鑒與清進士蘭卓煥,分別在縣內創(chuàng)辦明道、云崖、西疇與范樂等書院?! 〖t色文化 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勤于耕、士勤于學”的耕讀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大多數勞動人民的需求?!稗r”、“士”對立,“體”、“腦”分離,加上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迫使勞動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于湘東邊陲、井岡西麓的茶陵,是毛澤東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決烈勁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民運動,為抗擊地主武裝的血腥鎮(zhèn)壓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即工農兵政府)。這塊烈士染紅的土地是井岡山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蘇區(qū)的重點縣、模范縣。于是紅色文化在茶陵形成,并影響深遠。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qū)有各類小學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yè)學校1所。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于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書院(也稱毗塘書院)開辦,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招收學員60~100人,分甲、乙、丙三個班級,設有國語、算術、社會發(fā)展史、革命常識、自然、地理等課程,以“為工農服務,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為辦學宗旨,雖時間不足兩年,卻為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部隊輸送干部、戰(zhàn)士200多人。學校開展的各類革命競賽運動和革命宣傳活動,深深地吸引和影響全縣人民;開展的體育、文化、歌詠比賽,有力地沖擊著舊的文化教育制度。這種紅色文化乃是新中國建立后的現(xiàn)代文化教育的雛型,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