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烹茶的地方(盧仝烹茶圖)
盧仝烹茶的地方
這首詩由三部分構成。開頭寫孟諫議派人送來至精至好的新茶,本該是天子、王公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大有受寵若驚之感。中間敘述詩人反關柴門、自煎自飲的情景和飲茶的感受。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欲仙。最后,忽然筆鋒一轉,為蒼生請命,希望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至好的茶葉時,要知道它是茶農(nóng)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山崖峭壁采摘而來??芍R仝寫這首詩的本意,并不僅僅在夸說茶的神功奇效,其背后蘊含了詩人對茶農(nóng)們的深刻同情。
盧仝的此詩細致地描寫了飲茶的身心感受和心靈境界,特別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靈,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飛升,提高了飲茶和精神境界。所以此詩對飲茶風氣的普及,茶文化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
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而他不愿仕進,均不就。曾作《月食詩》諷刺當時宦官專權,受到韓愈稱贊(時韓愈為河南令)。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害。據(jù)清乾隆年間蕭應植等所撰《濟源縣志》載:在縣西北十二里武山頭有“盧仝墓”,山上還有盧仝當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盧仝烹茶圖
這是一對8字茶聯(lián)。
這個對聯(lián)是講茶文化的,上聯(lián)是講茶的采摘制作考究和烹制環(huán)境清幽,茶不僅是美味健身的飲品,也是一件風雅有情調(diào)的事。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采茶時節(jié)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清明后,谷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采制春茶的季節(jié),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而竹林中也是文人雅士喜愛的烹茶場所,古人有很多竹里烹茶、竹院烹茶題材的文人畫傳世。
下聯(lián)是通過兩位茶道宗師的典故,繼續(xù)說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陸羽因撰寫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聞名于世,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恫杞?jīng)》中詳細記錄了當時中國茶葉的產(chǎn)地、品種、物性、制作工藝、器具、烹飲的規(guī)矩、器皿水源選擇、技藝以及茶的品鑒等知識,是文人雅士、茶道愛好者必備的藏書,所以說“經(jīng)翻陸羽”。
而盧仝同樣愛茶成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段:"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與陸羽茶經(jīng)齊名。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也被世人尊稱為“茶仙”,(《七碗茶歌》甚至傳到日本,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礎)所以叫“歌記盧仝”
盧仝汲水烹茶的地方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tǒng)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后在中國衰落?,F(xiàn)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
茶道的代表人物有唐朝《茶經(jīng)》的作者茶圣陸羽和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時寫下《茶譜》《七碗茶詩》的唐朝詩人盧仝。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茶道
外文名 Tea Ceremony
拼音 chá dào
定義
品賞茶的美感
特點
茶、禮儀
發(fā)源地
中國
流行地
日本
盧仝簡介七碗茶
héxūwèidìyìwányào,qièjìnlútóngqīwǎnchá
盧仝烹茶圖高清圖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意思是:太陽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濃,這時軍將叩門將我從夢中驚醒。
口稱是孟諫議派他前來送書信,還有包裹用白絹斜封加三道印。
我打開書信宛如見了諫議的面,翻檢包裹有圓圓的茶餅三百片。
聽說每到新年茶農(nóng)采茶進山里,蟄蟲都被驚動春風也開始吹起。
因為天子正在等待品嘗陽羨茶,百草都不敢先于茶樹貿(mào)然開花。
和風吹起來茶樹好像長出蓓蕾,原來是春天之前發(fā)出的黃嫩芽。
摘下新鮮的茶芽烘焙隨即封裹,這種茶葉品位極好很少見到它。
茶葉供奉皇帝之余還獻給王公,怎么還能夠送到我這山人之家。
我關上柴門室中沒有一位俗客,頭上戴著紗帽來給自己煎茶吃。
碧綠的茶水上面熱氣蒸騰不斷,茶湯里細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
喝第一碗唇喉都濕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
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腸,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后發(fā)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fā)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
第七碗已經(jīng)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升。
蓬萊山,又在哪里?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風飛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掌管人間土,高高在上與人隔風雨。
哪里知道有千百萬百姓的生命,墮在山巔懸崖受辛苦!
順便替諫議探問百姓,到頭來能得到喘息否?
盧仝烹茶的地方叫什么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達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于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
北山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鏟平兩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并不能鏟平魁父這樣的小土山,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一個聰明的老人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加高度,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
盧仝(795——835年),祖籍河北范陽,系河南濟源武山頭(今思禮村)人,自號玉川子。盧仝是唐中期的著名詩人,因其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而被后人譽為“茶仙”,因其好飲茶,亦有“茶癡”之號。在文友的引導下,我們驅(qū)車來到思禮村(解放后改名)。其村九成住戶為盧姓。我們在宗長那里看到其族譜(1988年版)中載:“先祖盧公諱伯通,山西洪洞城十里鋪人,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流離者悉歸故土。我先祖伯通思宗親,情望故鄉(xiāng),遂攜諸公回故里濟邑玉川武山頭村。”“初遷時,二代祖有難色,先祖告之曰,吾本濟人唐賢仝號玉川裔也,家必居武山頭者,因祖塋在焉。子侄欣然從來,立塋建廟,歷傳于今?!贝俗V之記載,也便印證了今之思禮村,確是盧仝的故里。
我們與宗長一起來到該村東口,只見一碑亭里豎有“盧仝故里”碑一塊。碑身高兩米許,闊半米余。碑身正中有“盧仝故里”四個榜書大字。字為清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劉邁園所書。這四個字,宗長說還有一段故事呢。劉邁園系濟源人,任監(jiān)察御史后,于1911年返鄉(xiāng)探親,并于清明節(jié)來武山頭村拜謁盧仝。祭畢,回到盧家宗祠吃茶小憩時,問起盧仝墓地、柏林、碑碣等事,眾答皆無。劉邁園聽后非常生氣,他說:“世人尚尊敬先賢盧仝,你們是后裔,竟不尊敬先祖,真乃大不敬也。”眾人聽之,羞愧難當,乃要求指教。不久,劉邁園便寫下了“盧仝故里”四個榜書大字,并丟下一句“你們要好自為之”,就悻悻離去了。族人視其四字為珍寶,決定立碑以祭之。1912年清明石碑刻成,立于村東口外。說到這里,宗長還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故事。當年日本鬼子先從南門進村搶劫,后又有一支鬼子 從東門向村里襲來,奇怪的是,當他們走到“盧仝故里”碑前時卻停了下來。鬼子軍官下馬端詳了一番碑上的字跡后,竟帶頭向石碑鞠了三個躬,然后帶兵匆匆離去,武山頭村因此免遭了鬼子的炭涂。何以然也?村民們猜測,中國的茶道茶文化對日本影響很深,這個日本軍官大約是一位尊崇茶道的虔誠者,故而見到是茶仙的故里,也就不敢造次妄為了。
村民的這個猜測不錯。日本的茶文化研究者小川后樂先生,在其《玉川子其人》一書中說,在日本,人們把盧仝看作是煎茶的始祖。特別是盧仝的《七碗茶歌》(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人人能熟,以至為之傾倒。在文學者和茶人中,他們往往把“茶圣”陸羽與玉川子盧仝相提并論,甚至稱為“亞圣”。日本茶道創(chuàng)始人高游外在其《梅山種茶譜略》中也寫道:“茶種于神農(nóng),至唐陸羽著經(jīng),盧仝作歌,使茶事遍布海內(nèi)。”小川后樂先生為追尋盧仝的遺跡,曾三次來華,并終在濟源的思禮村,實現(xiàn)其夙愿。緣此可知,當年那位日本軍官略知點茶道茶文化,他那反常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離開思禮村,文友言于我說,盧仝故里雖在此村,但盧仝的全家卻在其故里北十余里的九里溝居住。盧仝在《將歸山招冰僧》詩中云:“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 前。千里石壁坼,一條流泌泉?!蹦窃娭械幕ǘ幢闶撬麆e開洞天的棲居之處。于是,我們又驅(qū)車前往花洞,尋訪茶仙的故所。在九里溝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條清澈碧透的玉川泉。濟源因沁、濟、漭、湨四水襟帶環(huán)流,故舊稱玉川。盧仝以“玉川子”為號,可見他是把自己看作玉川大地的兒子的。我們沿九里溝傍玉川泉由南及北,只見谷盡峰起,泉水斗折,一派靈山秀水。漸次而上,我們來到一泓碧水前,文友說這正是盧仝汲水煎茶的蓮花湖。傍湖之半山間,建有一古典式的“盧仝茶社”。我們拾階而上,走進了古雅幽靜的茶社小院。院內(nèi)左為一四合院建筑,其中有盧仝茶文化展廳,院中有盧仝汲水石雕,院內(nèi)皆擺石桌石凳或竹桌竹椅,是時,茶客正沉浸在“七碗茶歌”的音韻中,品茶思古,甚是愜意。我們在一間茶室坐定,當清馨的香茶氤氳著裊裊而起的茶歌時,我也很自然地想到了盧仝接孟諫議新茶時,那驚喜和狂飲之態(tài)。盧仝故里的諸多遺跡,都突出了盧仝好飲。但在我看來,茶仙緊關柴門,紗帽籠頭,自煎自飲,酣暢淋漓地寫下了七碗茶飲后的感覺,可謂絕世之浪漫經(jīng)典。若將該詩讀畢,便深沉地洞徹了茶仙憂國憂民,解救百姓蒼生“墜在巔崖受辛苦”的焦慮心情,這正是《七碗茶歌》的思想底蘊和詩人潛在的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盧仝之所以受世人尊崇的根本吧!
?。∮翊ㄗ映孙L而去了,而茶仙之魂卻永駐在人間。
盧仝烹茶的地方被稱為
煎茶這個詞原先是表示一個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采集的嫩茶葉。茶東渡日本以后,蒸汽殺青技術在中國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術在中國綠茶生產(chǎn)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茶這個詞在中國也變得比較陌生起來。后來煎茶就逐漸被用來指代一個茶的品種了,即通過蒸汽殺青工藝而制的的綠茶。今天我們所說的煎茶就是以蒸汽殺青制造而成的綠茶中的一種。 蒸青煎茶的工藝過程分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
盧仝烹茶的地方在哪里
1、《過故人莊》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惟 通 唯)
3、《歸園田居·其一》
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顛 通 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4、《歸園田居·其五》
魏晉: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5、《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盧仝茶園在什么地方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茶的飲用歷史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同步,中國人發(fā)現(xiàn)和使用茶的歷史由來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農(nóng)氏時期,想要了解中華茶文化,認知“茶”字的變遷就是一個捷徑,就像這個問題問的:茶在古漢語中有什么別稱?
了解茶在中國文化當中的歷史脈絡,有助于我們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知茶給我們帶來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學者、資深茶文化傳播者、@茶葉地理 主筆地理君來解析一下這個問題:
茶字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在茶字出現(xiàn)之前,”茶“有哪些名稱?
在古漢語中”茶“有哪些別稱?
茶在文化傳播當中的意義和影響力是怎樣的?
要了解茶在古漢語中的別稱,我們必須要追溯到源頭,從歷史文獻當中,對于茶的記載開始,探尋出茶文化的脈絡。首先,我們需要知曉,茶字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元代趙原畫《陸羽烹茶圖》
”茶“字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我們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jīng)》,自從中唐時期的陸羽著完《茶經(jīng)》,并開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為通用名稱,有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含義。那么,《茶經(jīng)》里面是怎樣記述”茶“字的由來呢?
在陸羽《茶經(jīng)》一之源的注解中說:茶…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注曰從草當作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爾雅。
這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也就是說,在陸羽寫作《茶經(jīng)》的時候,描述“茶”這種植物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而據(jù)陸羽《茶經(jīng)》注釋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時的《開元文字音義》,但在當時,茶還有如上圖所示的三種不同的寫法,而到后來陸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礎上減了一筆,在《茶經(jīng)》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茶”字,可以說,是從《茶經(jīng)》開始,“茶”字的形、音、義才得以確立。
因此,我們目前已知的資料表明,唐代陸羽《茶經(jīng)》的撰寫及流行開始,“茶”開始成為通用的名稱。以致于宋代梅堯臣寫詩稱贊說: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出自《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
然而,在“茶”字出現(xiàn)之前,在歷史文獻當中,能夠表示“茶”含義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統(tǒng)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現(xiàn)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實,這個問題,《茶經(jīng)》里面也給到了我們答案,在《茶經(jīng)》一之源當中就有了詳細的說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恫杞?jīng)》百川學海本
連帶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陸羽之前,茶字就有這七種寫法,實際上,這不僅是茶字的七種寫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qū)Σ璧姆Q呼,接下來,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說說這些指代茶的字的來龍去脈。
最早出現(xiàn)的:荼
這七個字里面,最早出現(xiàn)的字是“荼”,字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p>
但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否是神農(nóng)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較大的爭議。但是荼作為指代茶的含義,在古書當中,出現(xiàn)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在《茶經(jīng)》七之事里有了多條引用:
《神農(nóng)食經(jīng)》: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周公《爾雅》:槚,苦荼?!稄V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欲煮茗飲……
較早出現(xiàn),作意義延伸或解釋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用來解釋荼的意思時,用到了兩個字:槚和茗,并且在相關的解釋里面,“槚”字懷疑是不同地區(qū)方言的不同,作為發(fā)音與“茶”相近的說法而出現(xiàn)的異體字,當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異體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寫法上槚不如茶更為簡單;
而關于茗,這個說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從現(xiàn)在的含義來講,二者幾乎是通用,含義一致,而在歷史記載當中,有“早采為茶,晚采為茗”的說法。
《茶經(jīng)》原文影印版關于茶的記載
曾經(jīng)應用最廣泛:荈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曾經(jīng)應用最廣泛的字不應該是茗嗎?你看到現(xiàn)在都還在用,其實不是,在晉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達茶的含義的字當中,應用最廣泛的字是荈。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西晉時期,杜育(又作杜毓)寫了一篇《荈賦》,全文僅有140余字,卻寫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陸羽《茶經(jīng)》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這篇文章可謂是到目前為止寫茶最經(jīng)典、最精煉的文字,并且文章當中還出現(xiàn)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個第一,這個具體的內(nèi)容,可以去學習@茶葉地理 的專欄《細說〈茶經(jīng)〉:茶圣陸羽的品茶智慧》,在這里就不展開來敘述了。
并且,荈字也經(jīng)常和“荼”、“茶”、“詫”連起來用,比如司馬相如《凡將篇》中就提到“荈詫”,而在晉代左思《嬌女》詩中就有“心為茶荈劇”,孫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這些引用當中,陸羽把原文的“荼”統(tǒng)一改成了“茶”,所以,我們今天看《茶經(jīng)》時會發(fā)現(xiàn),全書“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經(jīng)》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記載:蜀西南人謂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這顯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異體字:詫、(木茶)
其實,茶經(jīng)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沒有單獨列出來的字還有這兩個:(木茶),這個是在區(qū)別茶是作為草本還是木本的時候用到的一個字,現(xiàn)在電腦里打不出來這個字,只能用括號來表示;
詫也是指代茶的一個異體字,在司馬相如的《凡將篇》里就將“荈詫”并列,一是為了解釋清楚,二來也是因為“詫”有指代茶的含義。
那么,除了這些指代茶的含義以外,在古代漢語中,還有哪些別稱也是指代茶的含義呢?
古代漢語中,“茶”有哪些別稱?
在古代漢語中,隨著人們對于茶認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陸羽《茶經(jīng)》流行起來以來,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愛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經(jīng)》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飲”的盛況,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書畫詩酒茶”風雅之事,又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圍繞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繹里,茶就有了諸多的別稱。接下來,地理君就為你一一說明。
傳世名畫當中有很多再現(xiàn)了飲茶的場景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茶這一既是物質(zhì)又是通靈之物的妙草,成為歷朝歷代文人茶友稱頌的對象,而圍繞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賦。于是就有了這些琳瑯滿目的茶的代稱:
甘露、酪奴、水厄、翹英、靈草、藍英、綠華、流華、玉蕊、愁草、嘉草、葉嘉、清友、瑤草、仙掌、晚甘侯、王孫草、瑞草魁、滌煩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師、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離鄉(xiāng)草、云霧草、玉川先生、龍芽鳳草。
這些代稱當中,有些我們較為熟悉,而有些說法如果不加解釋,還有些令人費解,但不管是哪一種代稱,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飲茶帶給人的非同一般的飲茶體驗。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劉宋)《宋錄》
酪奴:實際上在《茶經(jīng)》里講到的,茶不會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時期,人們認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稱酪奴。
惟茗不中,與酪作奴?!鲎裕ū蔽海钚f之《洛陽伽藍記》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別人口中的好水厄。
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倉頭水厄?!鲎裕ū蔽海钚f之《洛陽伽藍記》
唐代茶宴盛況
翹英:指采茶時的茶芽的狀態(tài),新生的茶芽尖翹挺拔。
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鲎裕ㄌ疲﹦⒂礤a《西山蘭若試茶歌》
靈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漢語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語不勝枚舉,靈草之說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賦識靈草,自然鐘野姿?!鲎裕ㄌ疲╆扆斆伞恫枞恕?/p>
藍英:茶是茶人的最愛,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詩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詞都給茶用上。
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出自(唐)陸龜蒙《煮茶》
綠華:由茶的顏色入手,直接描寫茶蘊含的精華之義。
昨日斗煙粒,今朝貯綠華?!鲎裕ㄌ疲╆扆斆伞恫杌k》
書法家顏真卿是陸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華:在茶的描寫方面,受茶圣陸羽及其《茶經(jīng)》的影響,茶的精華是歷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鲎裕ㄌ疲╊佌媲洹段逖栽乱古杪?lián)句》
玉蕊:在過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們就開始偏愛初生的嫩芽了,這種“偏愛”原料細嫩的茶品傾向,在今天達到了極致。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鲎裕ㄌ疲﹨螏r《大云寺茶詩》
愁草:在唐代,茶作為草本還是木本的說法并未統(tǒng)一,很多說法中仍是將茶作為草類,因此,出現(xiàn)了各種草。畢竟唐代也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分類詳盡的植物學。
乳竇濺濺通石脈,濾塵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將飲茶后的體感體驗作為茶的代稱,也很常見。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鲎裕ㄌ疲O樵《送茶與焦刑部書》
王孫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靈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孫,稱呼為王孫草自然是一點兒也不過分。
借問王孫草,何時放碗花?!鲎裕ㄌ疲┗矢θ健端完戻櫇u棲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題茶山》
唐代的飲茶風俗
滌煩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蕩盡煩惱和憂愁。
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鲎裕ㄌ疲┦┘缥?/p>
余甘氏:一碗茶吃罷,回味無窮,甘醇爽口。茶重回甘從古代就開始了。
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嶠《飛龍澗飲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讓人睡不著,古人也有這么認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見一斑,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鲎裕ㄎ宕┖鷯讹w龍澗飲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點茶法有關,研磨成粉,點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歡暖色有人喜歡冷色,因此,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tài),可謂冷面草也?!鲎裕ㄋ危┨諛b《清異錄》
甘心氏、苦口師:不苦不澀不是好茶,吃茶的時代,茶入口當然是先來苦味,苦過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鲎裕ㄋ危┨諛b《清異錄》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標配。
嘉木英:草木精華。
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鲎裕ㄋ危┣赜^《詠茶》
紫云腴:陸放翁吃的這茶非同凡響,睡個午覺的工夫,就被這茶香給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鲎裕ㄋ危╆懹巍稌兣P聞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盧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稱。
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鲎裕ㄋ危┨K易簡《文房四譜》
龍芽鳳草:茶自從成了貢品,得到了皇帝的贊賞,龍團鳳餅的源頭,自然是龍芽鳳草了。
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鲎裕ㄋ危﹨菨摗抖艚痖T·和韻賦茶》
嘉草:甭管是何種草,寫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從陸羽的《茶經(jīng)》開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詞兒連在了一起。
靈山不可見,嘉草何由啜。
——出自(宋)王安石《試茗泉》
傳世名畫中有很多飲茶圖景
葉嘉:大文豪蘇東坡用倒裝詞的方式,賦予了茶特殊的意義,葉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葉子。
文中以物擬人,寓意茶為葉嘉。——出自(宋)蘇軾《葉嘉傳》
清友:以茶為友,古已有之。
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鲎裕ㄋ危┨K易簡《文房四譜》
瑤草:茶不僅是地上的靈藥,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與世人嘗,瑤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龍門茶屋圖》
仙掌:采摘的茶青標準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閑與故人池上語,摘將仙掌試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處的精華,從古到今對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十分注重,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今天我們可以講出更多事實證據(jù),古人不講證據(jù),看著云山霧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頂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鲎裕鳎┲熘G《雁山茶詩》
離鄉(xiāng)草:從大紅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則香,俗呼離鄉(xiāng)草?!鲎裕ㄇ澹冻珀柨h志》
云霧草:這個不用多講,高山云霧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霧草,早春松蘿芽。——出自(清)吳嘉紀《送汪左嚴歸新安》
如此多的代稱,是不是看起來有點兒懵?其實呢,這也不一定是古漢語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這些被人們找出來、傳誦較多而已。
透過這些花樣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不僅延傳幾千年,經(jīng)久不不衰,還遠渡重洋,影響世界,成為悄悄的改變世界的一股東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傳播當中,究竟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唐代宮廷茶宴圖
茶在文化傳播當中的意義和影響力是怎樣的?
茶文化既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現(xiàn)代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從古代的絲綢之路開始,茶就通過陸上、海上等多個途徑,遠播西方,在16、17世紀在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相繼掀起了飲茶的熱潮,直到后來18世紀,惡名詔著的羅伯特福瓊從中國偷走茶樹,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種植成功,中國茶的專有優(yōu)勢才一步步喪失。
茶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風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國在封建社會對外貿(mào)易中獲得貿(mào)易順差的重要經(jīng)濟作物,是帝王將相奢侈生活消費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這些都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頌密切相關,應該說茶啟迪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強健的身體,而文人雅士又通過詩文進一步推薦了茶文化,促成了茶業(yè)繁榮和茶文化的興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說點兒題外話:
茶是目前人們公認的健康飲料,可以給人類帶來健康,當前隨著人們對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喝茶、推廣茶文化,對于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留下的關于茶的印記,一方面我們要客觀地理解文人將茶入詩文的歷史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寫茶時的社會背景和表達心態(tài),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去偽存真的思辨意識,來區(qū)別對待古人對于茶的種種描述和記載,借助于現(xiàn)代科學手段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更加理性客觀地認知茶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著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著一些不適合今天環(huán)境的說法和觀點,我們需要秉持批判著繼承的原則,讓真正的文化發(fā)揚光大。關于茶,關于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茶葉地理 愿在文化傳播的層面盡一點兒綿薄之力,如果這篇答案你覺得還不錯,就給我們點個贊吧!想要學習更多茶文化知識,關注@茶葉地理,收獲更多!
盧仝喝的什么茶
……”——唐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茶”字源于唐代,在這之前只有“荼”字,是陸羽創(chuàng)造了這個字。所以很多人都把茶的起源也歸結為唐代,其實在唐代之前,古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不過茶文化的興盛,確實是從唐代開始。在唐代還有兩位名人,因為茶而青史留名,他們就是“茶圣”陸羽和“茶仙”盧仝。
生活在傳說中的茶圣
我們對于陸羽既熟悉又陌生。
我們熟悉的是陸羽的成就。首先是他升級了茶的品味,在他的三卷《茶經(jīng)》之前,關于茶的起源有很多種傳說,大多認為茶源于祭祀或醫(yī)療疾病,后來慢慢變成一種輔食,再后來慢慢演變?yōu)橹乜谖兜娘嬃希ㄌ瞥跫爸埃芏嗟胤斤嫴钑湃敫鞣N香料及食材,茶葉的味道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可以概括為飲茶的格調(diào)并不是很高。但在陸羽之后,飲茶成為了一種時尚,是文人墨客風雅的表現(xiàn),甚至成為了一種“道”,一直流傳到了現(xiàn)在。
其次是他完善了茶的體系,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游歷各處產(chǎn)茶的名山大川,遍訪出產(chǎn)優(yōu)質(zhì)烹茶水源,寫出了三卷《茶經(jīng)》,這部書是最早,也是最全的“茶”百科全書。全書共分為十個部分,內(nèi)容包括茶的起源、歷史及各種茶的特點、產(chǎn)地,還有各種茶的處理方式和講究,最后還附有從采茶到飲茶的完整流程圖。《茶經(jīng)》一經(jīng)問世,就紅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一些周邊的國家也受到了它的影響。
我們雖然對于陸羽的成就很熟悉,但是對于他的人生經(jīng)歷卻很陌生,他的人生在正史中著墨不多,我們對于他的了解,大多都是從一些傳說中得來。流傳較廣的說法是:他早年被父母丟棄,被附近寺廟的高僧收留,并根據(jù)卦辭“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睘樗鹈懹?。后來他離開寺廟,曾做一段時間的伶人(他著有笑話集《謔談》),在生活中他接觸到了茶,并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在很多好心人的幫助下,他完成了《茶經(jīng)》資料收集和編寫,從而一舉成名。
因詩成名的茶仙
盧仝出生比陸羽晚了四十多年,所以當盧仝出生時,飲茶已經(jīng)成為文人墨客的標配。盧仝的爺爺是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盧照鄰投水自盡后,他的后人也沒有從天下諸族之首的范陽盧氏中獲得照顧,生活的相對落魄。盧仝雖然早有才名,但是并未求取功名,反而隱居在嵩山少室山,這可能和盧照鄰的死有一定關聯(lián)。后來他遷居洛陽后,因才名遠揚而被推薦入仕,但他都堅辭不受。
盧仝以詩詞聞名于世,作為一個文人他也有飲茶的習慣,而且對于茶道的認識更加深刻,他真正的從飲茶中,體悟到了陸羽《茶經(jīng)》中的“精行儉德”,他的一生也和陸羽一樣,不求聞達于諸侯,但依然憂心時局關心百姓疾苦。他曾寫了很多詩諷刺權貴,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他晚年因為無故被牽入“甘露之變”,而被處死。(當時處死了近千人,駱駝不是一個陰謀論者,但仍然認為盧仝之所以受牽連,絕非意外。)
盧仝在茶上的成名,一方面是他的文人精神和茶道相合,另一方面是他那首著名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其中有關飲茶后七重境界的部分最為精妙,在當時被有心人專門節(jié)選出,并命名為“七碗茶詩”,這七重境界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飲茶愛好者共同追求的目標。盧仝也因此被稱為“茶仙”,從而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