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沫釉建盞(茶葉末釉建盞怎樣養(yǎng))
茶葉末釉建盞怎樣養(yǎng)
鐵胎,是建盞一大特點。
建盞的燒制必須采用水吉鎮(zhèn)特有含鐵量較高的泥巴做胎料,才能夠燒制出獨特建窯風格的“油滴、兔毫、鷓鴣斑等盞”。因此,是否“鐵胎”,被許多入門愛好者判作“真假建盞”的依據,
而如何測鐵胎,一般都采用磁鐵測試吸引效果,必須是“釹鐵硼強磁磁鐵”,并非普通磁鐵。同時磁鐵的大小也得適中, 過大則太重, 過小則吸力不足,效果不明顯。但是有的建盞卻根本無磁力,那是否就不是鐵胎,是假的建盞呢?
關于鐵胎鑒別建盞,最初其實是為了鑒別非建盞原產地,例如泉州德化、景德鎮(zhèn)等地所制作的“白瓷胎,黃泥胎,假建盞”。 一些網店魚龍混雜,不乏掛羊頭賣狗肉之輩,某些瓷器新手,并不清楚這類材料,并且此類假建盞,對于沒有建盞專業(yè)審美的新手,初觀視覺效果,往往第一眼覺得很美,加之“高售價,低成本,”為暴利設置鋪天蓋地的廣告,新手非常容易受騙上當。因此,我們最初都推薦愛好者用磁鐵驗盞這一“簡單,粗暴”的鑒別方法。
但是隨著建盞玩的深入,手中盞漸漸增多,許多愛好者都發(fā)現一個問題,某些盞磁力強,某些磁力弱,某些壓根沒有磁力,甚至同一個師傅的盞都會如此,莫非是師傅偷換了材料,沒用鐵胎?并且網上不乏“磁力強弱”判斷建盞好差的謬論,使得眾多建盞愛好者對鐵胎磁性的認知產生了偏差。
那真的是建盞師傅偷換了材料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建陽水吉的本土材料并不稀少與昂貴,完全沒有更換材料的必要,況且更換材料就燒不出建盞特有的結晶釉了,建盞的高價原因關鍵是精品率極低,而非材料。那為何如此?這就得從建盞的制作工藝談起。瓷器分“還原燒與氧化燒”,還原燒與氧化燒是陶瓷燒制的兩大分水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窯中的還原燒與氧化燒的區(qū)別
整個窯體里頭是一個空間,燒窯的時候,里頭除了要燒的作品之外,其它空的地方就會占滿氣體,簡單來說,窯內會有很多“氧氣”,氧氣是燒窯時很重要的變因,我們提到“燒”窯,要燒就要有火,我們也都知道氧會“助燃”,若我們在燒窯時大量的補充足夠的氧氣進入窯室使其充分燃燒就是“氧化燒”;反之,若有技巧的讓窯室缺氧,使窯火從土胎與釉水抽取氧元素則稱作“還原燒”。而建盞的燒制方法為“還原燒”。
建盞的還原燒技巧,是通過在某個溫度規(guī)律的加入“含油量非常高的松柴”,在爐內有限的氧含量下,氧氣供應不足,使得松柴無法正常燃燒充分,在燃燒產物中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沒有或者極少游離氧的存在的火焰,形成"還原氣氛",還原焰能使建盞“釉與胎”內的高價鐵,還原成其他價態(tài)。例如四氧化三鐵,從而帶有磁性。而這種還原氣氛的強弱受到不同溫度,松柴投放次數,劑量的影響。 因此最終燒制出的花色,胎色,磁力都是有差距。
不同建盞的各類花色,就是靠這種控制實現的。其中“藍油滴”“藍兔毫”的建盞,是還原程度最高,還原臨界點控制得最好的建盞,并非被誣陷的“化學釉”。最常見的“茶葉末建盞”,還原程度非常低,則無法被磁鐵吸附。并且某些建盞的胎色“偏灰”“偏黃”“偏黑”,甚至有的胎色“外表黃,內里灰”,都與還原度有關系。 建盞不同花色的還原度是不同的, 則不同花色的胎色不同,磁力也不同。 每個師傅的每個作品的還原程度、方法都有不同,這就印證了為何每個作品的磁力不同。而簡單憑借“磁力強弱”判斷建盞優(yōu)劣,實屬無稽之談。
所以建盞的優(yōu)劣不是以磁力來判斷,而是著重注意器型、斑紋、胎質和幻彩這幾個方面
茶葉末釉建盞怎樣養(yǎng)護
平時都用它喝茶,多選用發(fā)酵后的茶,更容易養(yǎng)出七彩寶光。
茶葉末釉建盞怎樣養(yǎng)好
1.茶湯入盞后,應先拿起建盞輕輕晃動,讓茶湯浸潤整個茶盞,這樣可以讓盞內每一處都沾染茶色,更容易養(yǎng)出色澤均勻的茶盞。
2.每一次使用完建盞之后,也一定要記得用清水清洗干凈,擦干后再放置到通風處。
3.切勿將茶水與茶葉浸泡在盞中,須將冷茶水倒干凈并用熱水洗去殘湯,盡量保持使用中的建盞有溫度,也合乎衛(wèi)生。
4.喝完茶后不宜用涼水清洗,應先用開水燙一遍,再拿去清洗即可。清洗完畢可以用柔軟的茶布擦,擦拭建盞的茶巾最好是專用的,且干燥的,不然會影響建盞的整體養(yǎng)護效果。
切記不能用細紗布來擦建盞,這樣會損傷建盞的表面,還會留下劃痕,晶體的光芒會逐漸消失。
5.切勿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物劑浸洗建盞,否則會把釉面出彩的效果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澤,能注意這些細節(jié)也就能養(yǎng)出雅致如玉,光澤溫潤,案頭清供,則愈發(fā)彰顯其沉靜之美。
茶末釉建盞怎么養(yǎng)
喜歡喝茶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曾聽過建盞,有的人喜歡用它來喝茶,而有的人卻認為建盞不適合品茶,只適合收藏在博物館里觀賞。為何大家對它的看法反差巨大,建盞到底適不適合拿來泡茶?要想回答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建盞的前世今生。
建盞有過鼎盛時代,在宋代,建盞是當時的寵兒,是時尚潮流產品,幾乎每一個宋朝人都喜歡用建盞來點茶。建盞是指建窯燒制而成的黑釉瓷,因為宋代盛行點茶,而點茶需要使用到的就是黑釉茶盞(建盞),所以為了滿足點茶需求,宋朝廷就讓人進貢斗茶需要的建盞,進貢的茶盞的底部一般會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點茶,為何點茶需要用到建盞?點茶是宋代的飲茶方式,唐朝流行煎茶,而宋代雖也有煎茶,但主要流行點茶。點茶法也是宋代斗茶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點茶法曾傳播到日本、韓國等周圍國家,對他們國家的茶道有著很深的影響,就比如日本抹茶。
點茶的流程有哪些?首先我們要知道,點茶時使用到的茶葉并非散茶而是茶餅,并且茶餅與現代茶餅又不一樣,是古代的蒸青茶餅,它們在宋代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龍鳳團茶。龍鳳團茶是在宋代皇室的貢焙基地福建建安生產的,所以它也叫建茶,又因為主要產地境內的鳳凰山一帶又名北苑,所以還可以叫北苑茶。
言歸正傳,我們在點茶時,要先撬下部分茶餅,然后將茶餅用炭火烤一烤,又將茶餅磨成粉,經過碾羅,茶粉要很細才行。接著就是燒水,溫杯,投些茶粉到建盞里,再注入一些沸水,用茶筅攪拌,將茶粉調和成清狀,然后再次加沸水,再次攪動,多次加水、攪拌以后,建盞里的茶湯就會呈現乳白色的樣子,也就是,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此時粥面上還能“作畫”。
簡單來講,點茶就是用沸水沖泡茶粉,將其攪拌成乳白色的茶湯,再全部喝下。古代人也重視色彩反差美,只有暗色系的建盞才能承托出點茶的美,如果用白瓷,那么就沒有那么強大的反差美,承托不出點茶的美。
我們現在流行清飲方式,或用玻璃杯,或用蓋碗、紫砂壺等,幾乎很少用建盞,就是因為建盞比較不適合,不適合當下的飲茶方式。不可否認,建盞是曾經宋代的時尚產品,點茶的固定搭配,可時代不同了,與如今飲茶方式的匹配度不高了,所以用它的人就少了??偟膩碇v,建盞不適合當茶具的原因有以下6點。
第一,建盞不利于品茶。黑色建盞不易于觀察茶湯與葉底,而且建盞往往很大很笨重,是一個小碗,與品茗杯大多了,不好品飲。第二,制作建盞的成本較大,價格不菲。第三,建盞質量參差不齊,有很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第四,制作建盞的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含鐵量較高,所以有人用建盞喝茶感覺有一股鐵味。第五,建盞太華麗了,以至于不忍拿來裝茶湯,或者不想被別人說,故意裝高大上。第六,有很多茶具比建盞顯得更實用。
不得不說,建盞很好看,是一件藝術品。至于使用方面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未必就不能用它來喝茶。當我們泡黑茶、普洱茶等不重湯色的茶,用建盞喝未嘗不可
建盞茶葉末釉茶盞
何為建盞?建州所燒黑釉茶盞也,為黑瓷,其黑瓷美學,古有“盞色貴青黑”,今有“建盞如夜”,古拙、靜謐、枯高、深邃,為靜修利器。
建州之野產異土,后井之紅土,南山之黃土,大梨之火土,此三者粉碎,后使竹篩濾之,除去粗礪雜石,后陳腐數十日。釉礦取之南林,粉碎后,混之山泉成赤漿。另有一神劑,取之于山民焚燒所得草木灰,融于釉水。陳腐之泥,經捶打,后練成泥團,用之拉坯制盞,泥坯成形后,陰干,裂者棄之,擇優(yōu)修坯,素燒,其溫可達八百度。素燒出窯,裂縫者、變形者棄之,擇優(yōu)施釉,手法為三指拈底足,倒扣浸入釉水,施釉為半盞身高,后置之于木架,陰干后,入窯燒。燒窯全程,皆有人看火與火標,適時投入油柴于窯中,于窯內生還原氛圍,且升溫達一千三百度,使得鐵液相變,鐵析晶于釉面之中,或釉上,或釉下。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建盞手藝,夢回大宋,釉色可得青黑、紫黑、烏金、柿紅、灰被、茶葉末等,花紋有兔毫、鷓鴣斑、油滴、窯變紋等。建盞千般相,一心可觀之,如曜變天目,如萬山可染,如繁星點點,如浮萍,如牡丹,如蓮花等,宇宙星辰,自然萬物,皆隱藏于其中。建盞如夜,宏觀夜空,微觀繁華,靜觀自在,其色其相,藏以禪道。愿君建盞傍身,渡過春夏秋冬。
建盞,始于晚唐,漸興于北宋,盛于南宋,止燒于元初,乃中華最頂級黑瓷,以其“深邃之黑”,通人性,傲立于世界陶瓷美學史約千年。
世事洞明皆學問,天下建盞一般黑。建盞如夜,愿君有其陪伴,飲茶得自在。
茶葉末釉建盞能出彩嗎
一般油滴盞能養(yǎng)出七彩,原因是還原燒析出晶體(金屬鐵離子結晶)較多,與空氣、茶湯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氧化膜(并非單純的金屬氧化,還有茶中堿性物質與建盞礦物質等之間的化學反應等);一般晶體析出越多、釉層越薄,效果越明顯。氧化燒得兔毫盞一般不會有七彩效果。
茶葉末釉建盞價格
建盞邊緣褪色,可能是茶垢
原礦釉建盞在1380度高溫的熔燒過程中,單質鐵會從釉和胎里還原出來,并根據窯內火候的高低和氛圍變化,產生出各種不同的花紋,這正是建盞“渾然天成”的原因,所以正宗的建盞不會像色料了一樣掉色。
大多數盞友的建盞出現口邊掉色、褪色的情況,主要是上面兩個原因。當然,如果你不走運,真的買到了假建盞,使用一段時間后確實也可能會被沸水弄得脫色、掉釉。另外,釉面脫落也要考慮是不是自己不小心將建盞磕碰著了。
建盞怎么上釉料
一、前期泥料的準備工作
1.選土選礦:最好選擇水吉當地含鐵量較高的粘土,將瓷礦取回后露天堆放,使其自然風化。
2.機碓/水碓的加工:工藝需求的不同導致燒制過程中會有細微的變化,有些原料需進行機碓或水碓的加工,使建盞品質更高。
3.配料:根據不同的泥料以及比例進行配料。
4.入碓粉碎:將配制好的泥料、釉料裝入機碓或者水碓中進行粉碎處理。
5.取料:在機子運行到一定時間,泥料或釉料的粗細程度適中后,可將其取出。
6.過濾:泥料過篩后入漿池,釉料則過篩后入釉池。
7.陳腐:過濾后的泥料和釉料都需存放一定時間備用,利于后續(xù)步驟。
二、基本成型期
1.泥料脫水:陳腐的泥料此時還屬于帶水的“泥漿”,需進行脫水處理,才能變?yōu)檐浻策m中的泥料。
2.練泥:練泥可以用機器或手工,機器練泥使用真空練泥機,手工用手工鏟泥殺練,練泥的目的是將泥料中多余的空氣除去或盡量減少,并且使泥料均勻一致。
3.揉泥:將全部的泥料揉成大小合適的泥塊。
4.拉坯:將揉泥后的泥塊放置于轉動的輪盤上,用手拉出預先計劃的器型,這一步對匠人的手藝要求極高,器型的好壞關鍵就在這一步。
5.修坯:拉出的坯為毛坯,只是基本器型,還需在機輪上轉動輪子,將毛坯旋成厚薄均勻,造型規(guī)整美觀的坯體。
6.粘接:在坯體上粘接壺把、壺嘴等零件,也可進行坯體的裝飾。
7.刻章:在圈足底部及其它部位刻上匠人的落款,或其它印章、字。
8.干燥:最后將坯體進行干燥,準備素燒。
三、素燒過程
1.坯體檢驗:為避免無謂的素燒工作,坯體在入窯素燒前,需進行檢驗,合格者才可入窯。
2.搭棚板:棚板需要用支柱搭平搭穩(wěn),且要按照坯體的大小來調節(jié)棚板的高低和架層。
3.裝窯:將合格的坯體進行分類,裝在棚板上。
4.燒窯:素燒有升溫曲線,按此進行操作,溫度至750℃時方可?;稹?/p>
5.冷卻:?;鸷笈黧w溫度依然很高,此時需進行冷窯仿制素坯驚裂。
6.開窯:窯溫冷卻至適宜溫度時,即可開窯取出素坯。
7.檢查素坯:取出的素坯需逐個檢驗,剔除不合格者。
四、上釉過程
1.上水:合格的素坯進行清灰上水,方便釉水與素坯的緊密粘合。
2.調釉漿:將釉漿攪拌均勻,并且用濃度表量出最佳濃度。
3.清潔釉水:用籮撈出釉漿中的雜質,防止釉水粘砂、灰塵等雜質,影響釉水與素坯的粘合程度。
4.上釉:素坯內外層都需上釉,通常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5.干燥:上釉之后,將釉坯放置于通風干燥處干燥。
6.刷釉:釉層不夠厚,可在干燥后再刷上一層釉水。
7.清足:將釉坯上多余的釉水剔除。
五、燒制
1.灑粉:為防止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粘足,需在匣缽上灑一層薄且均勻的耐火氧化鋁粉/石英砂粉。
2.裝窯:將坯體裝入對應的窯內,關閉窯門。
3.燒窯:每個匠人燒制工藝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藝進行操作,待溫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多一些時,?;?。
4.冷卻:停火后進行冷窯,將窯內溫度降下來。
5.出窯:窯內溫度降到規(guī)定溫度時(通常在100℃以下),打開窯門,最后的成品就這樣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