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用的茶葉(點茶用的茶葉有要求嗎)
點茶用的茶葉有要求嗎
不是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后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后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xiàn)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水初沸時,如砌蟲聲卿卿萬蟬鳴;忽有千車稛載而至,則是二沸;聽得松風并澗水,即為三沸,此時,便應及時提起湯瓶,將開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盞中,隨即用茶筅擊打茶湯,直至水與茶充分交融,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為止。羅大經還認為: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宜老,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
點茶需要用到哪些茶具?
像刷鍋一樣的那個茶具叫茶筅。
歷史上茶筅的記載最先出現(xiàn)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筅即帚,茶筅為竹子所做,點茶專用,用來擊打茶湯,產生沫渤?!洞笥^茶論》寫作時間在1107—1110年間,而早50年前的蔡襄在《茶錄》一書中僅使用茶匙擊拂,并未提及茶筅(《茶錄》大約成書于1051年),“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
點茶用什么茶葉最好
好喝。自己飲用不用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可以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于是就發(fā)明了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點茶,也常用來在斗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點茶要用什么茶葉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后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xiàn)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xù)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涌,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里所創(chuàng)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冷卻后碾羅成末,初沸調鹽,二沸投末,并加以環(huán)攪、三沸則止。分茶最適宜的是頭三碗,飲茶趁熱,及時潔器。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備水、生火煮水、調鹽、投末、育華、分茶、飲茶、潔器。
點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于是就發(fā)明了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用什么茶葉做的
點茶。
公元1053年前是煮茶法中一個環(huán)節(jié),作動詞用。蔡襄《茶錄》定義為名詞,成為一種飲茶方式,其方法為匙點三湯法點茶。
經54年發(fā)展于1107年,趙佶作《茶論》,時值大觀元年,世稱《大觀茶論》,其方法為筅點七湯法點茶。
至南宋,點茶流落民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民間加入雜耍技巧,出現(xiàn)了動態(tài)點茶法,如劉松年1211年《茗園賭市圖》。
隨著石磨的使用,劉松年《攆茶圖》。茶粉細度達到瞬間淅出,出現(xiàn)了多動點點茶技法,如《羅漢供茶圖》。
從公元979年五代十國結束到公元1279年南宋結束,三百余年間,宋茶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在這一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每一細節(jié)變化,因為這再細小,都曾經是宋茶文化的一部份。
一,茶葉形態(tài)的過度:
1,蒸熟壓模成餅。
2,龍團鳳餅。
3,紅綾袋裝。
二,研磨工具的過度:
1,搗碾。
2,碾子礳。(大觀茶論)
3,石磨(攆茶圖及茶具圖贊)
三,點茶容器的過度:
1,釜點。
2,氅點。
3,盞點。
四,擊拂工具的過度:
1,箸點(林逋1028前)。
2,匙點(蔡襄茶錄1053年)。
3,筅點(趙佶大觀茶論)。
4,園形茶筅(李嵩貨郎圖1211年)。
5,扁形茶筅(茶具圖贊1269年)。
五,點茶形式的過度:
1,靜面點(文會圖)。
2,動態(tài)點(茗園賭市圖)。
3,多動點(羅漢供茶圖)。
六,對"湯花變幻"現(xiàn)象叫法的過度:
各個歷史時期的叫法是不同的。
1,宋以前對"湯花變幻"現(xiàn)象叫茶百戲,乳妖等。
2,北宋時期這種玩茶飲茶方式進入宮廷士大夫階層,對"湯花變幻"的說法比較文雅。諸如:瓊花,乳花,雪花等等,統(tǒng)稱點茶。
3.南宋時期把"湯花變幻"過程中加入雜耍技巧,稱之謂分茶。分茶記臷于?武林舊事?,收錄于?中國百戲史話?。
一朵茶葉,曾經有過的輝煌,在宋代人的手中,從普通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成為了琴棋書畫詩酒茶。
圖五:翻江倒海,原湯顯影。
圖六:潑湯幻茶。
圖七:釜點茶湯在茶宴。
圖八九:湯紋水脈成圖像。
圖56789為作者點茶作品。
點茶用什么茶葉好
點茶可以用任何一種茶葉,因為所有的茶葉都能被研磨成粉,并在加水之后打出厚厚的、白白的沫餑。用不同種類的茶葉點茶,能給予人不同的品飲感受,總的來講滋味還是很棒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只有綠茶才能用來點茶,準確來講是綠茶中的蒸青茶,因為宋代以及之前朝代的人在制作點茶時,需先將茶葉進行蒸汽殺青,再用研膏、焙火等工藝來制作,那時的制茶工藝和現(xiàn)在的制茶工藝可以說是大不相同。
喝茶需要茶點嗎
下午茶是餐飲方式之一,現(xiàn)在多指享負盛名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下午茶是英國17世紀時期的產物,綿延至今,正逐漸變成現(xiàn)代人休閑的一種習慣。在高樓之上或是隔著玻璃幕墻,一邊就著西式糕點喝茶,一邊看著午后街頭的匆匆腳步,或是悄然獨坐,或是一二好友閑談,如夢浮生中不免增添些許溫暖,這就頗得源自遙遠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下午茶的真義。喝下午茶的功用 喝下午茶增強記憶力
點茶適合用什么茶葉
在漫長的中國茶文化歷史中,不同時期都有著各自的主流飲茶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吃茶與瀹茶。這兩種方式有本質上的不同,簡單而言,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用茶時,“吃茶”是將茶一同吃入,“瀹茶”則是隔去茶渣只飲茶湯的“泡茶”方法。
而“點茶”,則是屬于吃茶法中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
在吃茶的大環(huán)境下,點茶的出現(xiàn)是以唐代煮茶法為基礎。在晚唐五代,茶農為快速評定茶品等級,提升評茶效率及準確性而采用了一種新的吃茶方式——點茶法。其方法和原理均從煮茶中延伸而來,省去了其中大部分操作步驟和器具,將復雜的過程簡潔、精準化。是基于煮茶法之上的一次“大膽的創(chuàng)新”。
操作上有別于煮茶法的投茶方式。點茶時,先將碾羅好的茶末置于茶盞,再以備好的水注入,并以“點”的方式完成茶湯,“點”字也是對點茶中手法(動作)的特指,故稱之為“點茶”。
茶葉需要注意什么
茶葉種植條件
【土壤】耕鋤培土:新植茶園于當年10—11月間,在苗距三寸范圍內,用手撥草,以免鋤草傷根,影響成活,三寸以外的地方,淺耕1—2寸,在1尺以外的行間深耕4—5寸,并以茶行為中心理成1尺寬,1—2寸高的畦。
遮蔭護苗:在茶行的空處間種滿園花、苕子或高桿綠肥,能起冬季防霜防風保水的作用。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引水灌溉:有水源條件的地區(qū),在干旱嚴重的2—4月間,引水灌溉1—2次。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濕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土壤是茶樹生長的基礎,是供給茶樹必要的水分和養(yǎng)分的基地。茶樹生長發(fā)育好壞直接取決于土壤的性狀。因此,為了要獲得茶葉速生豐產,就必須處理好茶樹與土壤的相互關系,處理好用地和養(yǎng)地的關系。
拓展
茶葉種植主要集中在南緯16度至北緯30度之間,茶樹喜歡溫暖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0℃以上時芽開始萌動,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陰,適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袞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