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評審方法ppt(茶葉評審的基本流程)
茶葉評審的基本流程
茶葉審評的基本步驟無非分為干評和濕評兩個步驟。
干評是審評茶葉的外形、色澤、凈度、香氣等,是用專業(yè)的評茶盤在干評臺上完成,如圖:
濕評是審評茶葉的內(nèi)質,主要是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來評判,是在專業(yè)的濕評臺上,用沖泡茶葉來完成,如圖:
其實,不難,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得很好
茶葉審評基礎知識
烏龍茶審評的杯碗呈倒鐘型,高5.2厘米,上口徑為8厘米,底徑為1.5厘米,杯碗容量為110毫升,杯碗帶蓋,具體審評方法為,用成品茶審評杯碗,稱取茶樣3.0克,按茶水比為1:50沖泡。
評審茶葉主要有哪幾個流程
是的
從專業(yè)的角度來看,茶葉審評的操作流程前面幾步分別是:取樣、外形、稱樣等,所以稱樣屬于外形評審的范疇。
審評外形般是將適量茶葉放入樣茶盤中,雙手持樣盤的邊沿,運用手勢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轉動,使樣茶盤里的茶葉均勻地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有次序地分布,并通過“篩”與“收”的動作使茶葉分出上中下三層次。
茶葉審評的流程有哪些
茶葉的審評,就是審度評論茶葉的好壞,它分理化審評和感觀審評兩種。
茶葉審評的基本流程圖
審評杯。審評杯容量一般為150ml,要求瓷質純白,用與泡茶喝審評茶葉香氣。
茶葉評審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早在1915年,浙江溫州就曾自發(fā)性成立過民間的“永嘉茶葉檢驗處”。中國在1931年建立第一個出口茶葉檢驗標準后,于1934年,1936年,1937年經(jīng)過三次修訂,使茶葉品質、著色、水分、灰分、粉末、包裝等項的檢驗標準有了比較明確的規(guī)定,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0年3月由中央貿(mào)易部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商品檢政會議,制定了《茶葉出口檢驗暫行標準》和《茶葉產(chǎn)地檢驗暫行辦法》,1952年、1955年、1962年和1981年進行了四次修訂。
其中從1954年開始,建立了4種出口茶葉貿(mào)易標準樣(實物樣),即:綠茶貿(mào)易標準樣;特種茶標準樣;小包裝貿(mào)易標準樣;紅茶貿(mào)易標準樣,并定期換制。1986年,國家商檢局根據(jù)貿(mào)易需要,采用了ISO標準。1987年、1988年、又分別制定了出口茶葉中硒的熒光光度測定方法和出口茶葉感官審評室條件,使出口茶葉的檢驗方法標準趨于完善。在制定出口茶葉檢驗標準的同時,還制定了茶葉國家標準27項,專業(yè)標準8項,部、省級(地方)標準55項,其內(nèi)容涉及品質指標、衛(wèi)生指標、檢測方法、包裝材料、栽培、育種、茶葉機械、茶葉制品等,中國確實是世界上茶葉標準最多最全的國家。
茶葉審評的基本方法
1、五因子評茶法,也稱五項因子評茶法或者通用型茶葉審評方法,按照茶葉的外形(包括形狀、嫩度、色澤、整碎和凈度)、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五項因子”進行。
我們通常學習評茶員所用的中國茶葉學會組編的《評茶員理論教材》中提到的審評方法就是通用型茶葉審評方法,也就是五因子審評法,也稱五項因子審評法。
2、八因子評茶法,按照(干評)茶葉的外形、色澤、整碎、凈度,(濕評)內(nèi)質的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八項因子”進行。
茶葉評審的基本流程包括
1個小時左右。茶葉審評分干評和濕評二大工序八大因子,即干評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凈度;濕評茶葉的香氣、湯色、滋味、葉底。
審評過程主要靠審評人員通過眼睛、鼻子、嘴巴,對八大因子鑒別來決定茶葉的品質。烏龍茶品質審評以濕評為主,干評為輔。
制定茶葉評審的依據(jù)
GB/T 23205-2008 茶葉中448種農(nóng)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 GB/T 23204-2008 茶葉中519種農(nóng)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 GB/T 23193-2008 茶葉中茶氨酸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 GB/T 21729-2008 茶葉中硒含量的檢測方法 GB/T 23376-2009 茶葉中農(nóng)藥多殘留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 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葉中吡蟲啉殘留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 GB/T 5009.176-2003 茶葉、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殺螨醇殘留量的測定 GB/T 23776-2009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GB/T 5009.57-2003 茶葉衛(wèi)生標準的分析方法頭條萊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