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茶葉制作的方法(家庭手工茶葉制作過程)
家庭手工茶葉制作過程
1.篩分、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鮮葉分別用網(wǎng)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2.攤放、將篩分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nèi)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nèi)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jù)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zhì)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yīng)當天制作完畢。
3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與墻貼合。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扎成的圓帚)稍快反復(fù)挑翻青葉,經(jīng)(3~4)min,待青葉軟綿后,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zhuǎn)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nèi)順斜鍋自然旋轉(zhuǎn)),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fù)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后用茶把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4與生鍋規(guī)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zhuǎn)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后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xù)“裹揉”,不時挑散,反復(fù)進行,約(3~4)min后,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余三指與食指并攏,稍向內(nèi)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后于鍋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復(fù)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5將熟鍋陸續(xù)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yōu)質(zhì)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jù)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jīng)(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
6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nèi)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nèi)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fù)烘。
7將攤涼后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于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cè)~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fù)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8復(fù)烘后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后進行分級。
9將茶葉進一步干燥,達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左右,每烘攤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jīng)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于大簸箕,適當攤涼后及時裝進潔凈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溫、衛(wèi)生的室內(nèi)。
手工做茶葉的過程
1、曬青:是用日光進行曬干的。 把鮮葉均勻攤放在竹笳籬或曬青埕上,利用太陽光的照射熱能和吹風萎凋,蒸發(fā)鮮葉的部分水份。 葉溫升高。部分低沸點芳香物質(zhì)揮發(fā),葉綠素在光和酶的作用下,開始分解消失,鮮葉葉綠素占干物質(zhì)的0.062%,曬青后為0.061%。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chǎn)。曬青綠茶以云南大葉種的品質(zhì)最好,稱為“滇青”。
2、炒青:由于在干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萎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fā),阻斷了茶葉 發(fā)酵 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長炒青精制后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質(zhì)特征。以龍井為代表。
3、烘青: 烘青干燥工序,分為毛火烘焙和足火烘焙兩種,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jīng)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沒有炒青高,不過少數(shù)烘青名茶品質(zhì)特優(yōu)。外形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
4、蒸青: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zhì)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
手工做茶葉的方法
茶葉發(fā)生吸氧作用,即稱為發(fā)酵
舉例烏龍茶發(fā)酵方法步驟如下:
(1)采摘,曬青:將人工采摘的茶葉新梢芽葉,均勻地攤放在萎凋槽上,攤放葉的厚度的10cm,通風散熱,常溫下自然萎凋20小時
(2)第一次發(fā)酵:首先在溫度為30℃、濕度為95%時,發(fā)酵30min;然后在溫度為28℃、濕度為95%時,發(fā)酵40min;最后在溫度為30℃、濕度為95%時,發(fā)酵32min;
(3)搖青發(fā)酵:茶青通過搖青機或手工攪拌的摩擦運動,擦破葉緣細胞,從而促進酶促氧化作用,使鮮葉發(fā)生一系列生物化學(xué)變化。通過搖、涼(即動、靜)反復(fù)進行4-5次,歷時8-10小時,使葉子由硬變軟("活來死去"),古稱為"消青",這達到"綠葉紅鑲邊"
(4)炭焙:在45℃,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起;殺青(炒青)定型:就是以高濕來破壞酵素的活性,抑制茶葉繼續(xù)發(fā)酵,以免使得氣味完全散失 而保有半發(fā)酵茶類特有的香味
(5)第二次發(fā)酵:首先在溫度為28℃、濕度為95%時,發(fā)酵30min;然后在溫度為28℃、濕度為90%時,發(fā)酵20min;最后在溫度為26℃、濕度為95%時,發(fā)酵60min;
(6)第一次機焙:將經(jīng)過第二次發(fā)酵后的毛茶揀梗成凈茶后在溫度為90℃條件下用電烘箱烘焙10小時;
(7)冷卻:取出第一次機焙的茶葉,風冷;
(8)第二次機焙:在80℃條件下用電烘箱烘焙50小時;碳火干燥烘焙是烏龍茶開成獨特滋味的關(guān)鍵。其一般火功的要求是:低溫慢焙,高級茶溫度宜低,時間宜短,低級茶溫度宜高,時間宜長。
(9)揀剔:分為機械揀剔和手工揀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釁,揀出茶子、茶梗。
(10)初步成型
手工茶葉制作流程
1、采摘
采摘是用食指與拇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采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采茶機,可利用機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2、萎凋
采摘下來之茶青須于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青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而細胞中各化學(xué)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fā)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后攤平于笳藶上。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3、炒青
茶青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青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fā)酵的繼續(xù)進行,并可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于揉捻。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4、揉捻
將炒青后之茶葉置入揉捻機內(nèi),使其滾動并形成卷曲狀,由于受到揉壓,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粘附于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于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5、團揉
團揉是以布巾包裹茶葉使其成為一圓球狀,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機來回搓壓,并不時將茶葉攤開打散以散熱,團揉過后的茶葉茶身將更為緊結(jié)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6、渥堆
一般茶青制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干燥,但「后發(fā)酵茶」在殺青、揉捻后有一堆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也就是將揉捻過的茶青堆積存放,由于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后會發(fā)熱,且引發(fā)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為熱度與微生物關(guān)系,使茶青產(chǎn)生了另一種的發(fā)酵,茶質(zhì)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家庭如何制作茶葉
以自制珍珠奶茶為例。用料: 木薯粉70克;水70克;紅糖20克;紅茶3克左右;純牛奶60-80克;冰糖或者白糖適量。做法如下:
1、珍珠制作:將紅糖和清水倒進鍋里煮沸至紅糖溶化,然后將紅糖水迅速倒入裝有木薯淀粉的盆里,用筷子攪拌;
2、成團后將面團放到案板上(撒少量木薯淀粉)揉光滑,搟開,切成條狀,再切小丁,目的就是搓成一個個小圓子;
3、在盛放珍珠小圓子的容器里撒木薯淀粉,然后搖啊搖,使每一粒圓子都裹上木薯淀粉,防止粘連;
4、鍋內(nèi)加水煮沸,加入圓子,煮5分鐘的樣子,再燜一會,盛出待用;
5、奶茶制作:鍋里加水煮沸后加入紅茶,一般來說也可以買紅茶茶包,比較方便;
6、茶煮沸后加入純牛奶;
7、再加入冰糖,煮至冰糖溶化就好了;
8、然后就可以喝美味的奶茶了。
家庭手工茶葉制作過程作文
首先,對為家長端一杯茶的主要意義進行概述,其次圍繞育德二字,對為家長端一杯茶所體現(xiàn)的道德品質(zhì)豐富的內(nèi)涵等主要內(nèi)容進行詳細描述,最后對為家長端一杯茶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綜合評價
手工茶葉的制作過程
茶樹采摘的對象是新梢,它是茶樹的主要營養(yǎng)器官,是茶樹制造養(yǎng)分的“工廠”,要解決好這一矛盾,關(guān)健是實行合理采摘。合理采摘就是根據(jù)茶樹的生長特點,正確解決好茶樹采葉與留葉的關(guān)系。茶葉采摘要掌握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按照標準及時采摘
一般隨著新梢的生長,葉重量是增加的,但對茶葉品質(zhì)有利的一些化學(xué)物質(zhì),如茶多酚、氨基酸,兒茶素等都是減少的,也就是說品質(zhì)是下降的,因此,必須按照所制茶類對鮮葉的要求及時采摘。
(二)合理留葉
茶樹什么時候留葉好,應(yīng)與茶樹生長情況、氣候條件以及經(jīng)濟收益綜合考慮。一般可在春茶后期留葉采摘。并根據(jù)春茶留葉情況,再在夏茶適當留葉,有些高山茶園或低山生長不良的茶園,也可采用不采或少采秋茶,實行提早封園辦法來留葉。留葉數(shù)量,過多過少都不好,留葉過多,分枝少,發(fā)芽稀,花果多,產(chǎn)量不高;留葉過少,雖然短期內(nèi)有早發(fā)芽,多發(fā)芽,近期內(nèi)能獲得較高的產(chǎn)量,但由于留葉少,光合作用面積減少,養(yǎng)分積累不足,茶樹容易未老先衰,茶區(qū)群眾經(jīng)驗是:留葉數(shù)一般以“不露骨”為宜,即以樹冠的葉片互相密接,看不到枝干為適宜。
(三)掌握好開采期
采摘周期與封園開采期是指一年中各季茶采摘第一批鮮葉的日期。各地的經(jīng)驗是開采期宜早不宜遲,以略早為好。一般名優(yōu)綠茶區(qū),在采用手工分批采摘的情況下,春茶當蓬面有5%—10%的新梢達到采摘標準時,就可開采。夏、秋茶由于新梢萌發(fā)不很整齊,茶季較長,所以,一般當新梢有10%左右達到采摘標準時就要開采了,對于采摘細嫩的名茶原料,開采期更應(yīng)提前。采摘周期是指采摘批次之間的間隔期。采摘周期應(yīng)根據(jù)新梢生育狀況,結(jié)合采摘標準而定。一般綠茶都是用手工采的,春茶每隔3—5天采一次,夏、秋茶每隔5—7天采一次。如果用機器采茶,因現(xiàn)有采茶機都沒有選擇性,很難分批采摘,一般每季茶只采1-2批。封園期指停止采摘日期。封園期遲早,主要關(guān)系到茶葉產(chǎn)量與茶樹生長,具體應(yīng)視環(huán)境條件與茶樹生長情況而定。冬季氣候溫和,培肥水平高,茶樹生長好,當年已留適量葉片的,原則上可采到最后一批新梢止,反之,應(yīng)提早封園。
(四)鮮葉集運
鮮葉采下后,首先必須從鮮葉的嫩度,勻凈度,鮮度等三方面進行驗收,而后參照代表性樣品,評定等級,稱重過磅,登記入冊。但葉一定要做到按級歸堆。即使是同一等級的鮮葉,也應(yīng)做到不同品種的鮮葉分開,晴天葉與雨天分開,正常葉與劣變?nèi)~分開,成年茶樹與衰老茶樹葉分開,上午采的葉與下午采的葉分開,這些鮮葉如果混在一起,由于老嫩不一,不但給茶葉加工帶來麻煩,而且會降低成品茶品質(zhì)。為了保持鮮葉的鮮度,防止發(fā)熱紅變,采下的鮮葉要按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快裝快運給茶廠加工。裝運鮮葉的器具,要保持清潔干凈,通氣良好。這樣,既可防止細菌繁殖而產(chǎn)生異味,又能流通空氣,防止茶葉發(fā)熱變紅,實踐表明,目前廣泛采用的竹編網(wǎng)眼簍筐是一種比較好的盛茶器具。盛裝時切忌緊壓,及時運送加工廠,按要求分類分級攤放,防止腐爛變質(zhì),這是鮮葉管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五)采茶技巧
從茶樹新梢上摘取芽葉的手段,有手采和機采等。
1、應(yīng)根據(jù)茶樹生長特性和各茶類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jié)合,量質(zhì)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按照標準,適時采摘。
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夾帶鱗片,魚葉,茶果與老枝葉,不宜捋采和抓采,掐采。
3、手采茶方法有三種,一是掐采,又稱折采,不提倡這一采法,二是提手采這是適中標準采摘的手法。這是有機綠茶的主要采法。三是雙手采;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進手采方法,比單手采親效力提高50%—100%。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25kg,多的可達35-40 kg,但茶樹必須具有理想的樹冠,采摘面平整,發(fā)芽整齊。
注意事項
注意:機采茶鮮葉質(zhì)量基本滿足加工中低級條茶的要求,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茶園連續(xù)機采三、四年后,芽葉逐步變小,密度增加,葉片變薄。
手工制作茶葉的全過程
鮮葉的采摘。用于做高檔名優(yōu)茶的鮮葉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采摘時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
攤青。新茶采摘回來后,需將其攤開放在篾曬墊上,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周長樹介紹,“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fā)出來?!?/p>
殺青。攤青之后就是殺青,這是關(guān)鍵一環(huán)。綠茶的形狀、香味,都與殺青緊密相關(guān)。具體操作是將茶葉倒進鍋內(nèi),隨即用雙手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水分快速蒸發(fā)?!笆止げ僮鲿r要求適溫、適度、適量,溫度適當先高后低,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如原料以嫩芽為主,鍋溫溫度控制在110℃-120℃,每鍋投葉量300-400克?!?/p>
散熱、揉捻。茶葉出鍋后,放在篾盤上,及時清風散熱。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復(fù)揉捻,使葉細胞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內(nèi)含物質(zhì)滲出,為成品茶香味發(fā)揮打下基礎(chǔ)。
干燥、造形。手工傳統(tǒng)綠茶制作一般沒有單獨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與干燥結(jié)合起來,其關(guān)鍵是隨著茶葉含水量的下降,根據(jù)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鍋中把握好火候,采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時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最多,但極為重要,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zhì)。
提毫。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也就是手握茶葉有明顯刺手感時,可以開始提毫,即靈活地運用雙手,使芽條相互摩擦。過早提毫難以奏效,過遲會把白毫搓掉造成茶葉短碎。只要手勢與力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經(jīng)過3到5分鐘,就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足火。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葉多余的水分,達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于貯藏,同時去水塑造外形,在干燥過程中借熱化學(xué)作用發(fā)展香氣。先將木炭充分燃燒后,再將茶葉均放在焙籠上,翻動4到6次,直到茶葉充分干燥。
手工茶葉制作方法
茶的制作過程。
第1步采青。
采摘的葉。一片葉為一心一葉,兩片葉為一心兩葉。
第2步萎凋。
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分,這個過程稱作萎凋。
第3步發(fā)酵。
發(fā)酵時常發(fā)生很多變化,包括香變色變,以及為變發(fā)酵越多,加工的味道越重。
第4步殺青。
就是用高溫殺死葉細胞。
第5步揉捻。
將茶葉像揉面一樣的揉捻。
第6步干燥。
干燥方式有火爐上烘干,手搖式干燥機。又是干燥機。分為初制茶和精制茶,前者外形不好看,品質(zhì)也還不穩(wěn)定,后者即為盛世的精制茶。
家庭手工茶葉制作過程視頻
沈丹是一個網(wǎng)紅,她的形象是淳樸,善良,吃苦,能干,是農(nóng)村題材正能量的網(wǎng)紅。
看見過她制作茶葉的整個視頻,純手工制作,味道很好,最主要的是喝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種鄉(xiāng)愁一種情懷。羨慕她自然自由的生活。我想她的茶葉也應(yīng)該會被大家喜歡的
家庭手工茶葉制作過程圖片
1、采茶青
選擇在晴朗的天氣,在晌午開始采摘茶葉,用竹籃盛放鮮葉,保持鮮葉在透氣的環(huán)境中,不能讓鮮葉處于悶熱環(huán)境中,切記不要在大霧天或者雨后立即采摘茶葉。
2、萎凋
采摘好的鮮葉要攤放在廣口的竹制容器中,散失茶青中多余的水分,一般萎凋時間大約2~3小時,謹記不要將剛下山的茶青立即下鍋制作。
3、柴火鍋殺青
經(jīng)過萎凋后的鮮葉首先倒入熱鍋中進行殺青,熱鍋的溫度控制在200度左右,在熱鍋中殺青大約10分鐘,然后導(dǎo)入冷鍋中繼續(xù)制作大約10分鐘,冷鍋溫度大約150度左右,這道工序溫度控制非常重要,傳統(tǒng)手工綠茶是用柴火鍋炒茶,鍋溫由制茶師傅感知決定,就像炒菜一樣,由廚師決定火大火小,鍋溫低了,就會出現(xiàn)殺青殺不透,從而茶葉香氣出不來,鍋溫高了就會出現(xiàn),茶葉被燒焦,直接影響茶葉的香氣和滋味。
4、碳火烘焙
殺青完成之后,需要將茶葉用專用烘焙工具,反復(fù)多次烘焙,干茶內(nèi)殘留水分只能控制在2%之內(nèi),避免干茶內(nèi)活性酶繼續(xù)發(fā)酵,造成返青,從而改變茶的口感。這道工序的重點是重復(fù)烘焙干茶,既不能燒焦干茶,也不能烘焙不徹底,水分殘留太多。
5、篩選不良品
手工制作的茶葉,難免會出現(xiàn)個別燒焦的葉片,這些葉片也會影響茶湯的整體口感,為了保證茶葉的高端品質(zhì),最后需要將干茶中的燒焦葉片挑選出來,這樣泡出來的茶湯口感將更加完美。
6、冷凍儲藏
綠茶制作完成以后,一定要放冰箱里冷藏保存,這樣的目的是保持綠茶持續(xù)性的香氣和滋味不會散失,低溫能大大降低酶的活性,也就阻礙了干茶的變質(zhì),冷藏的綠茶也就能更持久的保留其本身的滋味,手工制作的綠茶,細胞壁形成一層保護膜,能夠阻止外界水分的進入,因此香氣滋味,能比機器制成的綠茶保留時間更長,但是剛剛制成的手工茶,最好不要喝,需要存放一個月左右再喝,這樣的好處在于,剛剛制成的手工茶火氣較重,馬上飲用對身體不利,可以先將火氣褪去再來飲用,對身體的會有更大益處。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