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串珠工藝(手工串珠工藝品宮燈掛件視頻教程)
手工串珠工藝品宮燈掛件視頻教程
燈彩,花燈,燈輪。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后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jié)提燈籠的習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jù)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周禮、司恒氏》載“凡邦之大事,供燭庭燎、燭麻燭也”,可見,周朝就有了燭燈。到了戰(zhàn)國,燈的制造工藝蓬勃發(fā)展,這在屈原《楚辭》中就有所表述:“蘭膏明燭華銅錯”。漢代是銅燈制作的鼎盛時期。《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入咸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薄钡搅颂瞥?,元宵放燈發(fā)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這之后,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
中國的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走獸、飛禽,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縫紉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qū)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制作而成。
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品。
各地彩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龍燈,用布制成;廣東的走馬燈,結構精巧;湘江溫州的珠囤,用萬千顆料珠穿制,精美壯觀;北京的宮燈,感想典雅;河北霸縣的老鼠攀葡萄燈、蝎子馱牌樓燈、麒麟燈、豬八戒燈、鴨子燈、金魚燈、鴛鴦燈、題材詼諧、寓意明快。
戰(zhàn)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tǒng)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并沒歸于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
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tài)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zhàn)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shù)厝诵蜗蟆3譄舴绞接姓玖杀蹚堥_,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huán)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釬,后者多為一個支釬。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huán)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后來,以紗葛或紙為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南史 · 宋武帝紀》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篦作骨,糊以油紙。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jié),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馬燈。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不休。
據(jù)《文樂書》記載,此項活動又稱“上元燃燈”,相傳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歷來元宵節(jié)皆以燈為俗,因此也有“燈節(jié)”之稱。漢代祭祀太一神、禮佛使用精美燈品,以及在正月十五不禁夜的習慣,作為元宵節(jié)的習俗一直被保存下來。在元宵節(jié)張掛彩燈的習慣也逐漸從皇宮流傳至民間,并同時出現(xiàn)了賞燈和其它一系列民俗活動。元宵觀燈,在南北朝時期已蔚然成風。大約在隋代,民間狂歡活動也加入進來。隋煬帝時,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皇宮正門外長達八里的范圍內布置戲場,大張燈火,全國各地的歌舞雜技匯集于此。
到了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社會生產力發(fā)達、經濟富庶,元宵節(jié)的規(guī)模更為宏大,并開始逐漸脫離宗教活動的形式,成為一項民間歡慶活動。自此,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已基本形成,每逢元宵全國各地都有觀燈游樂的習俗,宋、明兩代尤為繁盛。元宵節(jié)上的花燈種類繁多,形態(tài)千變萬化,制作技藝各具特色。按造型分,有擬形燈(如魚燈、虎燈、荷花燈、牌樓燈、花瓶燈、字燈、八仙燈)和幾何形燈(如圓紗燈、四方燈、五角燈);按組合方式分,有單體燈、子母燈和集合燈(如燈山、燈樹、燈樓、珠囤);按工藝材料分,有布帛燈、紙燈、琉璃燈、料絲燈、玉柵燈、珠子燈、羊角燈、牛角燈、麥絲燈、竹燈等,舉不勝舉。如此規(guī)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漢代起,形形色色的燈具制作就為以后燈彩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藝基礎。
漢代是古代早期燈具藝術的繁盛時代,考古發(fā)掘的漢代燈具十分豐富,如行燈、鼎形燈、座燈以及動物形燈等,燈具所用材料也有銅、鐵、陶、玉、石等多種。雖然漢代元宵燈彩的面貌鮮見記載,但由燈具的出土情況可推斷當時燈彩的豐富絢爛。
元宵節(jié)放燈觀燈活動在唐宋時掀起第一個高潮?!冻皟L載》曾記載唐代元宵節(jié)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可見此時已出現(xiàn)了大型的燈樹、燈山且盛極一時。 至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花燈生產中心,并有了典型的花燈品種。由唐至宋,記載中的花燈種類不僅有走馬燈、孔明燈、琉璃燈、白玉燈、鯇燈、珠子燈、羅帛燈、羊皮燈等結構精巧、裝飾細麗的小型宮燈以及各種形象生動的彩扎擬形燈,還有用燈彩堆疊懸縛而成的燈輪、燈樹、燈樓、燈山、棘盆等大型燈景。
在宋代,更出現(xiàn)了專門的燈市,以供元宵節(jié)狂歡。宋代元宵燈節(jié)的盛況與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增添了民間活動的參與。統(tǒng)治者為標榜其仁治,賜宮中彩燈予民間,這種鼓勵使元宵觀燈的活動愈加熱鬧起來。宋代,花燈發(fā)展到了高峰,樣式變化萬千?!稏|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有普賢、文殊佛騎獅子、白象等燈。到明清時期,花燈活動尤為盛行,樣式變化萬千,種類逐步增多,規(guī)模也有所發(fā)展。
民間最盛行的燈種是宮燈和紗燈。這些燈題材豐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均可作燈衣。富豪之家在廳堂、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要都制作得十分講究,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文。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掛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在當時,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
明代元宵燈節(jié)更加熱鬧,是中國古代燈彩藝術發(fā)展的巔峰。繁盛的工商業(yè),使明代社會尤其是都市形成“靡然向奢”的時代風氣,且影響日益廣泛。宋代肇始的藝術“精致化”傾向更加強勁鮮明。由明至清,技藝形式一貫向奢趨雅,爭奇斗艷,五光十色,極盡精巧絢麗。在明清兩代,元宵燈節(jié)實現(xiàn)了意義比較深刻的價值轉型,從實際意義上擺脫了信仰的牽掛,轉移到以審美娛樂為主旨的游藝領域。
明代元宵放燈長達十天,燈彩藝術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展,花燈的種類更加多樣化。僅一次燈會,就會有金蓮燈、玉樓燈、荷花燈、芙蓉燈、繡球燈、雪花燈、秀才燈、媳婦燈、和尚燈、通判燈、師婆燈、劉海燈、駱駝燈、青獅燈、猿猴燈、白象燈、鲇魚燈、螃蟹燈、羊皮燈和掠彩燈等數(shù)十種。明清時代花燈的專業(yè)產地云起,蘇州、福州、新安、開封和杭州自宋代起便聞名,此時還有佛山、潮州、泉州、漳州、廈門、海寧、揚州、丹陽、泰州、南京、青州、成都、北京、太古等地以制燈聞名。
著名工匠也相繼出現(xiàn),明代有潘鳳、王玄、趙萼、王新建、趙虎、趙瞻云、顧后山、張九眼和包壯行等,清代則有鈕元卿、徐廷錕、沈宇宸、徐致祥、沈則庵等。除技藝高超的匠人之外,又出現(xiàn)了一批花燈收藏者,可見明清燈彩藝術的繁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北方地區(qū),還有一種冰燈,這是受氣候條件影響而產生的特殊觀賞燈。
正月十五前后,是北方氣溫最低的時候,此時結冰作燈,可持續(xù)數(shù)十日不化,利用冰晶瑩剔透之特性,輔以光燭,造成既天然樸素又光彩斑斕的效果,成為北方燈彩藝術的獨特景觀。冰燈原屬東北地區(qū)特有,隨清人入關而成為中原燈節(jié)之俗,其制作在清代已成熟。由于電燈的普遍應用,這種冰燈藝術有了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品類日趨繁多,規(guī)模日漸宏大,成為北方元宵節(jié)最有影響的觀瞻勝景。 花燈造型基本多以四、五、六為體面定數(shù)和基數(shù),以象征四時、五方、六合之數(shù),其上裝飾則更多講究,多象征寓意。
花燈的題材內容和造型裝飾相結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除了造型裝飾上的豐富外,每個燈會場所的位置經營也是一種藝術。在宏觀布局上,花燈藝術融進了中國繪畫和古代建筑的美學理論,中國繪畫理論中山水畫論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種種,燈景布局正是把花燈藝術的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過程,利用空間的暢通、阻隔、起伏、變化,使人領略到空間、時間、秩序、節(jié)奏、色相的和諧之美,并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制作的綜合藝術,花燈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棱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
龍燈,亦稱“舞龍”,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jié)數(shù)不等,但一般為單數(shù),每節(jié)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jié)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jié)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并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
現(xiàn)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宮燈的制作十分復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后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
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huán)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1915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金獎,受到國際好評。其后,宮燈逐漸向實用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各種吊燈、壁燈、臺燈和戳燈等。中國的宮燈制作以北京最為著名。
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以廣東走馬燈為最佳。走馬燈通常是在燈中置一轉輪,在其上貼好用彩紙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鳥等形象,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xù)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制作而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
紅紗燈亦稱紅慶燈,通體大紅色,在花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云紋裝飾,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美觀大方,喜慶吉祥,多在節(jié)日期間懸掛。影紗燈則以各色麻紗蒙制,上面多繪花鳥蟲魚、山水樓閣等,并配上金色云紋裝飾及各色流蘇,更是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為佳節(jié)喜日增光添彩。
手工串珠子臺燈視頻
2個方法
1,人為的制造更強的發(fā)光量,與環(huán)境合拍。比如在里面塞閃光泡什么的。通常拍房間之類表現(xiàn)臺燈什么的的時候用的多一些。
2,固定產品以及相機,確保不動,用它發(fā)出的自然光拍攝,建議提高感度,建議2000以下,如果不夠就再往上加,因為顆粒粗還能忍受,模糊的就沒人買單了。如果和環(huán)境不合拍,可以在不移動的前提下多拍一些環(huán)境為主(商品無視)的照片給客人,以便他合成。
串珠手工編織宮燈做法
倒垂蓮。
也叫卷丹百合,是農村常見的一種種球花卉。
它的顏色以紅色居多,也有黃色的,開花時花瓣外翻,上面有小點。
它非常好養(yǎng),喜歡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
因其花瓣向外翻卷,花色火紅,故有“卷丹”之名。又因花瓣上有紫黑色斑紋,像虎背之花紋,也被稱為“虎皮百合”。卷丹的花瓣橙紅色,夏季開放,花開時花瓣完全反卷,花頭朝下,看起來像一盞宮燈;花蕊伸長,雄蕊向四面張開,花藥褐色?;ǘ浯T大艷麗、花姿雅致,具有濃郁的香味,深受人們喜愛。卷丹在國外已成為重要的觀賞花卉,既可做切花,也可以與其他美麗的夏季花卉合理搭配,組成很好的花鏡。
手工串珠宮燈教程圖解
一、手工制作花燈方法
A、選材
1、可以選用鐵絲,塑料小管(吸飲料用的吸管)或者竹木條,彩色紙或者宣紙等。
2、裁度
把吸管或竹木條,截取所需的長度,以燈籠大小而定。如果用鐵絲,就可以直接折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B、扎骨架
用單面膠紙把截取好的材料,扎成花燈的骨架。
C、制作燈身
用彩色紙和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糊好后,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致,很像古式的宮燈。
D、若不太擅長書畫,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剪紙圖案,用一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來,再用剪刀或小刀刻出來,用白色宣紙做燈身,在把剪紙圖案貼上去,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
2
/5
二、用卡紙制作燈籠方法
A、選材
選用彩色卡紙,一般多用紅色和黃色,裁取適當大小的紙片。
B、雕花
在卡紙上雕出自己喜愛的通花圖案
C、造型
把雕好通花的卡紙,按需要折疊成方形、六角形等的形狀。
D、裝燈
找個小燈珠(或LED燈)接上電池和開關,就大功告成。
3
/5
如何用飲料瓶手工制作燈籠
手工材料:塑料瓶子、打孔鉗、顏料、美工刀、刷子、細繩子、剪刀、彩色紙、膠水
用美工刀把瓶子劃成一條條
把中間折一下
涂上顏料
長方形彩色紙剪成須狀
用筆卷起來(用粗一點的筆哦)
用膠水固定好
打孔鉗打孔
穿上繩子
瓶子底部鉆一個洞,穿上繩子,在里面打結固定(可以在里面穿個珠子或回形針,不容易從小洞脫落出來
瓶蓋也鉆洞穿上繩子,要注意打結固定哦
里面也打個結
蓋上瓶蓋,燈籠就做好了
可以掛在竹簽上給小朋友提燈籠
4
/5
總結:
第一步,制作骨架。形狀是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選用可以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如果不好找,細長條狀的硬紙板和燒烤用的竹簽也可以,結實程度和柔韌性會有所欠缺,但擺在室內也是很不錯的裝飾。
5
/5
第二步,制作燈身。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糊好后,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致,很像古式的宮燈。如果不太擅長書畫,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供參考。用一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樣,再將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在一起,用單刃刀片將字跡挖掉。拿掉薄紙,紅宣紙上就出現(xiàn)了鏤空的字跡。用白色宣紙做燈身紅宣紙糊在里面,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第三步,制作光源,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里點一根普通蠟燭;如果想提著出去,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一個簡單電路
手工串珠公主臺燈視頻教程
你好!臺燈的形狀和材質不同,有不同的清洗方法:
1、布質臺燈:可以先用小吸塵器把表面灰塵吸走,然后把洗潔精或者家具專用洗滌劑倒一些在抹布上,邊擦邊替換抹布的位置。若燈罩內側是紙質材料,應避免直接使用洗滌劑,以防破損。
2、磨砂玻璃臺燈:用適合清洗玻璃的軟布,小心擦洗;或者用軟布蘸牙膏擦洗,不平整的地方可用軟布包裹筷子或牙簽處理。
3、樹脂燈罩:可用化纖撣子或專用撣子進行清潔。清潔后應噴上防靜電噴霧,因為樹脂材料易產生靜電。
4、褶皺燈罩臺燈:用棉簽蘸水耐心地一點一點擦洗,如果特別臟的話,可用中性洗滌劑。
5、水晶串珠臺燈:做工細致精美,清潔很麻煩。如果燈罩由水晶串珠和金屬制成,可直接用中性洗滌劑清洗。清洗后,把表面的水擦干,讓其自然陰干。如果水晶串珠是用線穿上的,最好不把線弄濕,可用軟布蘸中性洗滌劑擦洗。金屬燈座上的污垢,先把表面灰塵擦掉后,再在棉布上擠一點牙膏進行擦洗。
手工串珠燈視頻教程大全
蘑菇燈包括的珠子比較多,建議還是買材料包,自己配置散珠比較麻煩的,一般來說10mm的珠子就可以。當然,手工串珠本身就是DIY的,可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來配置,用多大的看你了,小珠子、大珠子做出來的臺燈,大小不一樣而已。
手工串珠宮燈視頻教程第一節(jié)
《珠子燈》 汪曾祺
這里的風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燈。送燈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節(jié)前幾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燈的隊伍。幾個女傭人,穿了干凈的衣服,頭梳得光光的,戴著雙喜字大紅絨花,一人手里提著一盞燈;前面有幾個吹鼓手吹著細樂。遠遠聽到送燈的簫笛,很多人家的門就開了。姑娘、媳婦走出來,倚門而看,且指指點點,悄悄評論。這也是一年的元宵節(jié)景。
一堂燈一般是六盞。四盞較小,大都是染成紅色或白色而畫了紅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盞是麒麟送子:一個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騎在一匹麒麟上。還有一盞是珠子燈:綠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宮燈。燈體是八扇玻璃,漆著紅色的各體壽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頂蓋上伸出八個珠子的鳳頭,鳳嘴里銜著珠子的小幡,下綴珠子的流蘇。這盞燈分量相當?shù)闹?,送來的時候,得兩個人用一根小扁擔抬著。這是一盞主燈,掛在房間的正中。旁邊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掛在四角。到了“燈節(jié)”的晚上,這些燈里就插了紅蠟燭。點亮了。從十三“上燈”到十八“落燈”,接連點幾個晚上。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
屋里點了燈,氣氛就很不一樣了。這些燈都不怎么亮(點燈的目的原不是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盞珠子燈,灑下一片淡綠的光,綠光中珠幡的影子輕輕地搖曳,如夢如水,顯得異常安靜。無宵的燈光擴散著吉祥、幸福和朦朧曖昧的希望。
孫家的大小姐孫淑蕓嫁給了王家的二少爺王常生。她屋里就掛了這樣六盞燈。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讀書,秘密地加入了革命黨,思想很新。訂婚以后,他請媒人捎話過去:請孫小姐把腳放了。孫小姐的腳當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來就不像裹過的。
孫小姐是個才女。孫家對女兒的教育很特別,教女兒讀詩詞。除了《長恨歌》、《琵琶行》,孫小姐能背全本《西廂記》。嫁過來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帶回來的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和林譯小說《迦茵小傳》、《茶花女遺事》……兩口子琴瑟和諧,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來不到半個月,就死了。
王常生臨死對夫人留下遺言:“不要守節(jié)”。
但是說了也無用。孫王二家都是書香門第,從無再婚之女。改嫁,這種念頭就不曾在孫小姐的思想里出現(xiàn)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從此,孫小姐就一個人過日子。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
她變得有點古怪了,她屋里的東西都不許人動。王常生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永遠是什么樣子,不許挪動一點。王常生用過的手表、座鐘、文具,還有他養(yǎng)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來的位置。孫小姐原是個愛潔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壺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從王常生死后,除了過年之前,她親自監(jiān)督著一個從娘家陪嫁過來的女傭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許擦拭。里屋炕幾上有一套茶具:一個白瓷的茶盤,一把茶壺,四個茶杯。茶杯倒扣著,上面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是荸薺形的扁圓的,茶壺的鼓肚子下面落不著塵土,茶盤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干凈的圓印子。
她病了,說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過節(jié)起來幾天,其余的時間都在床上躺著,整天地躺著。除了那個女傭人,沒有人上她屋里去。
她就這么躺著,也不看書,也很少說話,屋里一點聲音沒有。她躺著,聽著天上的風箏響,斑鳩在遠遠的樹上叫著雙聲,“鵓鴣鴣——咕,鵓鴣鴣——咕”,聽著麻雀在檐前打鬧,聽著一個大蜻蜓振動著透明的翅膀,聽著老鼠咬嚙著木器,還不時聽到一串滴滴答答的聲音,那是珠子燈的某一處流蘇散了線,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傭人在掃地時,常常掃到一二十顆散碎的珠子。她這樣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門鎖了起來。
從鎖著的房間里,時常還聽見散線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