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怎么分(普通話的平仄怎么分)
普通話的平仄怎么分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xiàn)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那么“中”是何意呢?作詩填詞的時候會有格律,一般情況按照格律來作詩填詞,其中會有平仄中之分,那么此時的“中”表示此處既可以用平聲也可以用仄聲。
比如詞牌《長相思》的格律為:
正體
中中平,仄中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中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其中的中,就是可平可仄。
普通話的平仄怎么分的
古代:平上去入。其中“上聲、去聲、入聲”都屬于仄聲?,F(xiàn)代:陰平、陽平、上聲、去聲?,F(xiàn)代漢語中,一聲二聲都是平聲,三聲四聲屬仄。古代的平聲,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即一聲和二聲;上聲,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分變?yōu)槿ヂ?,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即現(xiàn)代漢語的三聲;去聲,現(xiàn)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四聲;入聲字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jīng)沒有,只是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還保存著這個聲調。如果是作詩,建議用普通話押韻。畢竟押韻的目的在于音律的回旋優(yōu)美,如果押古韻,那么有些字的讀音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就失去了押韻的意義。 參考資料: 《詩詞入門》
古代平仄跟普通話的差異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萊垍頭條
對聯(lián)中上下聯(lián)平仄相對 仄起平收萊垍頭條
(一)平仄歸類標準萊垍頭條
在現(xiàn)代對聯(lián)寫作、評選中,提倡以普通話四聲(陰、陽、上、去)為平仄歸類標準。萊垍頭條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韻、今韻讀音差異較大,為充分體會其意境和韻味,應該掌握古四聲(平、上、去、入)。參見《平水韻部》。條萊垍頭
允許用古四聲創(chuàng)作對聯(lián),但應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韻”,對句也應遵循古韻,不應在一副對聯(lián)中古今聲韻混用。萊垍頭條
普通話平仄歸類,簡言之,陰、陽為平,上、去為仄。(古四聲:上、去、入為仄。)頭條萊垍
(二)平仄相諧規(guī)則——馬蹄韻垍頭條萊
當代楹聯(lián)界公認的平仄相諧規(guī)則是中南大學楹聯(lián)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馬蹄韻”規(guī)則。垍頭條萊
馬蹄韻最基本的規(guī)則:平平仄仄兩兩交替!這是馬蹄韻對聯(lián)規(guī)則的精華所在,因狀如馬蹄的節(jié)奏,“馬蹄韻”因此而得名。條萊垍頭
普通話怎么定平仄
1、根據(jù)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2、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tǒng)稱為仄聲。
3、古漢語中的平仄: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捌健敝杆穆曋械钠铰暎弧柏啤敝杆穆曋械呢坡?,包括上、去、入三聲。
擴展知識:
1、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2、按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平仄聲調怎么分
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區(qū)分平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聯(lián)最后一個字以仄收,下聯(lián)的最后一個字以平收。
平仄以拼音的聲調來區(qū)分,第一、第二聲屬于平音,第三聲第四聲屬于仄音 。
上聯(lián)的平仄字符,與下聯(lián)對應的仄平字符正好相反,也有一些專屬的字符不用和音節(jié)對應,這就需要專門去背一下了。
平仄和普通話對應
古代漢語中,漢字的聲調有四個聲調,即:平、上、去、入。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前人們?yōu)榱吮阌趹茫瑢⑺穆暫喕癁槠截贫?。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平仄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p>
現(xiàn)代人區(qū)分平仄是件頭疼的事,因為現(xiàn)代漢語把漢字分為一、二、三、四聲,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第三、四聲為上聲、去聲為仄聲。古代漢語的入聲字,都轉到了現(xiàn)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如果是轉到三、四聲倒沒有什么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如果轉到一、二聲中則是難以分辨出來的。再加上中國幅源遼闊,方言廣眾,同一字,在甲地為平聲,在乙地為仄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都為我們區(qū)分平仄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區(qū)分平仄,我以為還是要以普通話為標準,仔細的研判每一個漢字。記得有首打油詩:“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闭f得是:平清仄濁,平長仄抑,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這倒是一個較為實用的區(qū)分平仄的方法。
普通話平仄的基本規(guī)律
平仄韻律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jù)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tǒng)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按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qū)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槿ヂ暋?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F(xiàn)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yōu)槿ヂ?,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不存在;變?yōu)殛幤?、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不想太過受限于平仄的其實知道這些就夠了,但如果像我一樣的考據(jù)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韻背下來了,因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來是韻律。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xié)調。
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
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shù)牡胤剑ㄒ话闶峭nD的地方),有規(guī)律地重復出現(xiàn)。這三個方面都來自于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jié)語素占優(yōu)勢,有聲調。
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xiàn)韻律美;運用的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 規(guī)定的位置上。詩詞歌賦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韻母的字,以使聲韻和諧。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稱韻腳。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 韻部。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 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 《108部平水韻》。
方言分平仄
在地方方言上,分別有北方方言、吳地方言、湘江方言、贛江方言、客家方言、閩東方言、閩南方言和粵地方言等八大種類。
一、北方方言。
1、地域人群。北方方言,很多地方的發(fā)音接近普通話,主要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zhèn)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云南 、貴州部分地區(qū),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西部和北部一帶。
北方方言,人口約占漢族總人數(shù)的70 %以上,又因地域特點,分為四個次方言區(qū)。
一是華北方言,俗稱華北官話,通行于京津兩市及吉林、遼寧、 黑龍江、河北、山東及河南六省。其中,東北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話。
二是西北方言,俗稱西北官話,通行于山西、陜西、甘肅、 內蒙古、寧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六省 區(qū)。
三是西南方言,俗稱西南官話,通行于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廣西北部邊沿地區(qū)。
四是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通行于長江中 下游,包括安徽、江蘇、江西部分沿江地區(qū)。
2、風格特點??傮w來說,最大的特點,是說話語氣給人的感覺較重、較直、較硬。
一是在語音方面,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具有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韻母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聲調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shù)目比較少。
二是在詞匯方面,雙音節(jié)詞特別占優(yōu)勢,古代語詞保留比較少,語氣詞較少。
三是在語法方面,運用語音內部曲折變化表現(xiàn)語法意義的現(xiàn)象比較少,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重疊式內容豐富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
二、吳地方言。
1、地域人群。吳地方言,以蘇州話和上海話為代表,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和福建北部一角,使用人口約九千多萬。吳語,又分為太湖、臺州、金衢、上麗、甌江和宣州六片語片,北部吳語為最大語片。
2、風格特點。有吳儂軟語之稱,有數(shù)萬個特有詞匯和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yǎng)、社會生產(chǎn)、風俗民情和語言習慣的生動體現(xiàn)。
一是保留了全部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部分地區(qū)保留尖團音,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語音與唐宋諸韻書高度匹配。
二是中古全濁聲母至今保留濁音音位,中古漢語字,分全清不送氣清音、次清送氣清音、全濁和次濁四類。除吳語、老湘語等外的所有漢語方言,都沒有全濁輔音,僅贛北閩北有少許,吳語保留了全部濁音。
三、湘江方言。
1、地域人群。湘江方言,也指湖南方言,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qū)。在內部語音差異上,又有“新、老”湘語的分別。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數(shù)的5%左右。
老湘語,老湘語和吳語是同源的,流行于湖南中部寧鄉(xiāng)、衡陽等地,包括衡陽話,湘鄉(xiāng)話、邵陽話等。如湘鄉(xiāng)話分布在湘鄉(xiāng)、雙峰、婁底和漣源等四縣市,整體發(fā)音基本一致。
新湘語,是老湘語嚴重官話化的產(chǎn)物,和西南官話接近。流行于長沙、株洲等大中城市中,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包括長沙話、岳陽話、益陽話、株洲話和湘潭話等。
2、風格特點。湖南方言,在語言表達上感情豐富,在副詞和形容詞的運用上比較夸張,說話喜歡帶“?!?、“撒”等后綴音。老湘語,保留了較完整的濁音系統(tǒng)。
新湘語,為方言舌音,后鼻音丟失,不分ch/q、h/f、sh/x、ong/eng。同時,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無論平仄,一般讀成不送氣清音。
四、贛江方言。
1、地域人群。贛江方言,也稱江西話、贛語,以南昌話為代表,分布于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區(qū)和福建西北邵武一帶。
江西省內的贛語人群,可分為昌靖片、宜瀏片、吉茶片、撫廣片和鷹弋片。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數(shù)的2.4%左右。
2、風格特點。古代的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為送氣的清音,無論平仄,如“陪伴、停電、存在、沉重、強健”這幾個詞,贛語統(tǒng)統(tǒng)都是送氣的清聲母。而普通話卻是前一字送氣,后一字不送氣,吳語則都是濁聲母。
除吉安、萍鄉(xiāng)一帶無入聲之外,全省其他地方的贛語及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有入聲。而寧岡和井岡山市的贛語只有三個聲調,是全省聲調最少的地方,連讀變調比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