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是現(xiàn)今什么地方(寧古塔是現(xiàn)今什么地方地圖十二生肖)
寧古塔是現(xiàn)今什么地方地圖十二生肖
葉姓-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 源于羋姓,出自顓頊后裔葉公之后葉子高,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傳說,帝顓頊的后裔陸終娶鬼方氏女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 季連的后裔鬻能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后來周成王姬誦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州山(今湖北荊州),立國為荊,定都丹陽(今湖北秭歸),后遷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國號為楚。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的曾孫尹戌,在楚平王熊棄疾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縣令尹(今安徽臨泉),又稱沈尹戌,后出任楚國左司馬。沈尹戌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深得楚國人民的敬重,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為姓氏者。 楚昭王羋軫(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軍與吳國軍隊作戰(zhàn)時英勇戰(zhàn)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于葉邑(今河南葉縣舊城),史稱葉公。葉公曾大力平定白云勝叛亂以助楚惠王復位,為楚國立下大功,被分封到南陽(今河南南陽、湖北襄樊一帶),賜爵為公,世人尊為葉公。 葉公,即千古成語“葉公好龍”中的葉公,字子高,系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他才能出眾,在楚惠王熊章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488~前432年)被任命為楚國北邊要邑葉邑的行政長官,因楚縣尹通稱為“公”,故稱“葉公”。 葉公曾在葉邑大力興修水利,使當?shù)氐纳姝h(huán)境有了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在平定白公之亂后,身兼要職而不戀權位,激流勇退并歸隱終老于葉邑。 因葉公的字號為“子高”,后人多稱其為葉子高,其后裔以先祖封邑為姓氏,稱葉氏,世代相傳至今,葉邑由此成為葉氏祖地,葉公則被葉氏族人尊奉為得姓始祖,葉氏正確讀音作shè(ㄕㄜˋ)。 第二個淵源 源于國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葉調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 葉調為古國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者蘇門答臘島,東漢永建六年曾經遣使中國,建立友好關系,葉調國來中國的移民多以源國名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葉氏,正確讀音作yè(ㄧㄝˋ)。 第三個淵源 源于復姓,出自古代復姓,屬于復姓省文簡化為氏。 在古代姓氏演變歷史中,曾有以邑為氏的葉陽氏(今湖北荊州)、以官為氏的葉大夫氏等,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葉氏,正確讀音作yè(ㄧㄝˋ)。 第四個淵源 源于百越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我國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中有南郡蠻,世居南郡(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實際上是古代西南蠻夷族,源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漢姓為葉氏者,世代稱葉氏,正確讀音作yè(ㄧㄝˋ)。 漢朝時期,南郡蠻葉氏族人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如三國時期孫吳國著名將領葉雄,即是南郡蠻的后裔。 第五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 蒙古族葉古祿特氏,亦稱葉魯特氏、亦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egulu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葉氏、尹氏。 蒙古族葉赫氏,源出河名,后蒙古達酋長星根達爾漢滅扈倫納喇部,兼并其民眾,遷徙其于葉赫河岸成為葉赫部,以部為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ehe Hala,漢義“盔頂”。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葉氏。 蒙古族葉克忠氏,屬于蒙古新巴爾虎姓氏,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ekejong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葉氏。 蒙古族葉氏的正確讀音作yè(ㄧㄝˋ)。 第六個淵源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八旗通志·烈女傳》、《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等記載: 滿族費仰古氏,亦稱佛尼音布氏,滿語為Feiyangu 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漢姓即為葉氏。 滿族赫葉哷氏,亦稱何雅禮氏,荷葉爾氏,滿語為Heyere Hala,世居沈陽。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葉氏、赫氏、賀氏、何氏等。 滿族尼赫理氏,亦稱尼柯特氏,滿語為Niheri Hala,世居烏蘇里(今烏蘇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漢姓即為葉氏。 滿族顏扎氏,亦稱燕札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滿語為Yanja Hala,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國時期女真“顏盞”,以姓為氏,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區(qū)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顏(民姓)氏、閻(官姓)氏、張氏等。后來的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妃子顏扎氏,是顏扎·布顏之女,生有皇子愛新覺羅·葉布舒,其庶之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葉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葉穆氏,滿語為Yemu Hala,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業(yè)速布部,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赫爾蘇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處)、尼馬察(今黑龍江省穆棱縣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葉氏、穆氏。 滿族葉赫勒氏,亦稱葉何里氏,滿語為Yehele Hala,漢義“磁”,世居呀哈(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后多冠漢姓為葉氏、慈氏等。 滿族葉庫哩氏,滿語為Yekuri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所冠漢姓即為葉氏。 滿族葉墨勒氏,滿語為Yemol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冠漢姓為葉氏。 滿族葉氏的正確讀音作yè(ㄧㄝˋ)。 第七個淵源 源于赫哲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赫哲族祿葉哷氏,亦稱努葉勒氏、陸如火氏,依蘭三姓之一,以部為姓,世居黑龍江沿岸、三姓(今黑龍江依蘭)、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松花江流域、奇納林赫哲部(今黑龍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Ruyere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赫哲族、滿族祿葉哷氏多冠漢姓為葉氏、陸氏、蘆氏等,葉氏正確讀音作yè(ㄧㄝˋ)。 第八個淵源 源于彝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qū)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shù)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jù)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稱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獻《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調查》中顯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萬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個姓氏,其中就有葉氏,據(jù)傳是葉丹氏的族支,取漢姓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葉丹氏世為四川涼山彝族沽基家族的頭人,歷史悠久,但總人口不是很多。葉丹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有近代革命史中記載的小葉丹,他與劉伯承元帥歃血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傳為佳話。 第九個淵源 源于德昂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德昂族葉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 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語、漢語、景頗語,沒有本民族文字,許多人均能用漢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系。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就群居于怒江兩岸,是開發(fā)云南地區(qū)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史書中所記載的“茫蠻”部落就是是德昂族先民,隋、唐時稱為“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先后臣服于漢朝、晉朝及南詔國、大理國,元朝以后,德昂族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德昂族絕大多數(shù)與景頗族、漢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交錯分寨雜居,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 從古時候起,飲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們善于種茶,家家都栽有茶樹。過去,德昂族居住地區(qū)受到其他民族的普遍歧視,被看作是低下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變了這種情況,和其他民族一樣有平等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一度統(tǒng)稱為崩龍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改稱為德昂族。 德昂族原有自己的姓氏,習慣于按屬相和排行給孩子取名,也使用漢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龍)、沙(蛇)、牙(馬)、麻(羊)、新(猴)、收(雞)、滅(狗)、交(豬)。生日的屬相是什么,就以什么為名。男孩是屬相前加“阿”字,女孩的屬相前加“立”字。例如,牛日生日的男孩叫“阿包”,牛日生日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則不分男女,稱呼為臘鎖(老大)、臘左(老二)、臘約(老三)等。 德昂族人結婚生子后,便起有諱名。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夫婦,則連同他們的長輩在內,不論何人此后都不能直接呼他們的名字。德昂族人的家里若長子或長女早逝,則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稱呼其父母。有的還沒有生兒育女,但也可以預先取下孩子的名字,而按此名來稱呼。 德昂族人認為,對已有了子女或雖然子女去世了但年齡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們的名字,是很不禮貌的。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德昂族人多改采用漢姓,據(jù)文獻《德昂族社會歷史調查》一書中稱,云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德昂族民族鄉(xiāng)邦外村,有海氏改漢姓為葉氏者。 第十個淵源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葉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葉子高。
寧古塔代表什么生肖
康熙乙卯年是公元1675年?! ?675年,明永歷二十九年,清康熙十四年,日本延寶三年,中國農歷乙卯年(兔年)?! ?月7日,因平定“三藩之亂”,京師禁旅遣發(fā)頗多。是日,清廷令副都統(tǒng)鄂泰率盛京兵1000名至京;副都統(tǒng)安珠瑚率吉林兵700名赴盛京;巴海調寧古塔兵鎮(zhèn)守吉林。 2月,據(jù)守蘭州的陜西提督王輔臣判亂,西寧總兵官王進寶奉命討伐時,曾在張家河灣拆民房,以木料結革囊夜渡黃河,大破新城和皋蘭龍尾山。
寧古塔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古代的寧古塔在現(xiàn)在的黑龍江牡丹市
寧古塔是今天的哪里
左都督福滿的小兒子 寶實 排行第六,在滿語中,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ta),“寧古塔貝勒”就是“六貝勒”的意思,并不是說他住在寧古塔,今天的一些訛傳是望文生義。
寶實又寫作寶石、豹石,努爾哈赤的六伯祖,后稱“六祖”。約明嘉靖五年(1526)生于佛阿拉城。少年時隨父遷入赫圖阿拉城,寶實成年之后,父親福滿劃章甲地方為寶實領地,寶實便成為章甲地方的酋長(位于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境內)。寶實一系一直和努爾哈赤不和,甚至發(fā)生武裝沖突。寶實本人在努爾哈赤起兵前后去世。天聰九年(1635)正月,清太宗皇太極詔令寶實子孫稱覺羅,系紅帶子,以別于宗室,后裔子孫載入覺羅族譜。寧古塔 地圖
遠古時期很有可能不是海。
牡丹江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既有舊石器時代遺存、新石器時代遺存、鐵器時代遺存、渤海國時期遺跡,也是女真滿族的發(fā)祥地。早在遠古時期的石器時代,滿族的先祖肅慎氏就在牡丹江流域勞動生息繁衍,創(chuàng)造了富有特色的古肅慎氏文化。商周時為肅慎地;漢魏時為挹婁地;南北朝時為勿吉地;隋唐時為靺鞨部族;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
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zhèn),定都名為上京龍泉府。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攻滅,契丹在渤海國故地建立一個東丹國。公元1115年,世居牡丹江畔的女真人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qū)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牡丹江地方屬胡里改軍民萬戶府統(tǒng)轄。
公元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劃歸合蘭府古州管轄。明代牡丹江由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在牡丹江區(qū)域設有建州衛(wèi)、麥蘭(穆棱)河衛(wèi)、阿速江衛(wèi)、五林河衛(wèi)、速平江衛(wèi)、沙虎衛(wèi)等寧古塔路的48衛(wèi)所。清代,管轄祖國東北盛京以北廣大地區(qū)的衙署----寧古塔將軍府就設在牡丹江域內。先是在今海林市舊街設有寧古塔昂邦章京衙署,后改為寧古塔將軍府。衙署于公元1666年被康熙帝下令從海林舊街遷往今寧安。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衙署遷往吉林以后,在寧古塔地方仍設有副都統(tǒng)鎮(zhèn)守。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qū),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于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于寧安第五區(qū)管轄。1901 年(光緒二十七年)2 月,沙俄修筑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
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屬吉林省寧安府管轄。1932年,日本侵略軍占領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偽滿成立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隨即設置牡丹江市公署。
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牡丹江市民主政府。1947年,成立牡丹江省。1948年,撤銷牡丹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建制撤銷,與黑龍江省合并,統(tǒng)稱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劃為黑龍江省直轄市。
1956年設牡丹江專區(qū),專署駐牡丹江市。1970年牡丹江專區(qū)改稱牡丹江地區(qū)。1983年,國務院批準撤銷牡丹江地區(qū),除雞東縣劃歸雞西市外,牡丹江市管轄海林、寧安、林口、穆棱、東寧、密山、虎林7縣、綏芬河1市(代管)和市內的西安區(qū)、東安區(qū)、愛民區(qū)、陽明區(qū)、郊區(qū)5個區(qū)。1992年,密山市改由雞西市代管。1993年,虎林縣劃歸雞西市管轄。2011年,取消管轄綏芬河市,綏芬河市設為省直管轄試點。
寧古塔地圖位置
東北的行政區(qū)劃自晚清撤將軍、設行省開始至1955年省級行政區(qū)定格,才形成今天大家熟知的東北三省。期間政權更迭,行政劃分也隨之動蕩不定,從三省、四省、六省、九省、最多時達到十九省,建國初期為六個省和七個直轄市。
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后,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以盛京(沈陽)為“留都”,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區(qū)。這和內地的官職有很大不同,這可能和滿清統(tǒng)治者,把東北看成“家事”有關,東北一直沿用旗民分治的制度。
順治三年,把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昂邦章京,滿語即將軍的意思。
順治十年,鑒于沙俄在黑龍江流域日益滲透,朝鮮人也越過圖們江、鴨綠江向東北移民。為加強防御力量,把整個東北劃為了兩個行政區(qū),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治所最初設在海林長汀鎮(zhèn)寧古塔,即現(xiàn)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zhèn)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tǒng)治東北邊疆地區(qū)的重鎮(zhèn)。
是清政府設在盛京(沈陽)以北統(tǒng)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qū)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后遷至現(xiàn)在的吉林省吉林市。
寧古塔將軍管轄北到外興安嶺,西至貝加爾湖,東到日本海這樣一個廣闊地域。盛京將軍負責管理今天的遼寧、吉林部分地區(qū)和蒙東地區(qū)。但東北地廣人稀,這兩個區(qū)域邊界并不清晰。
康熙年間,在1683年(康熙22年),設黑龍江將軍,專門應對黑龍江流域沙俄的威脅,他的屬地從原吉林將軍轄區(qū)劃出,將軍治所最早設在璦琿,中俄《尼不楚條約》簽訂后,遷至墨爾根(嫩江),后又到了齊齊哈爾。
至此,東北地區(qū)被分成三個行政區(qū):奉天、吉林和黑龍江。這個格局維持了200多年,直到清光緒年間,改為行省時,成為東北三省
清光緒33年(1907年),清廷任命徐世昌為東三省總督,撤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將軍,設立東北行省。黑龍江省會是龍江府(齊齊哈爾);吉林省會為吉林府(吉林市);奉天省會奉天府(沈陽)。
清末東北三省
松花江以南均屬吉林地界,哈爾濱最初,歸吉林雙城廳管轄,后轉歸濱江廳。
臨江州就是現(xiàn)在的佳木斯;牡丹江那時太小,地圖沒有標注
新城府就是現(xiàn)在的扶余市;海龍府是現(xiàn)在的梅河口,當年這都是大城市。
滿國時期,除了奉、吉、黑三省之外,1928年正式將熱河特別區(qū)(1914年成立),改為熱河省劃歸東北,省會設在承德,奉系軍閥擔任熱河省 。
1929年奉天省改成遼寧省,奉天也改稱沈陽。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它的歷史一共就13年,
寧古塔地理位置
寧古塔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是一座塔,其實不然。寧古塔是一地名,清代文獻載,舊城是在海蘭河南岸的一石城,其高丈余,周一里,東西各有一門;寧古塔,也可以視為清皇族的老家。
今天的寧塔塔(寧安市)再也不是古籍記載的天寒地凍、環(huán)境惡劣,其經濟和交通也在發(fā)展,這里寧靜優(yōu)美的風景吸了不少游客,可那一草一木仍舊在訴說著滄桑的歷史,往日的建筑幾乎不見,只留下幾處石碑和古人不盡的吶喊和遺憾!
寧古塔在現(xiàn)今什么地方
寧古塔不是遼塔,寧古塔是個地名,不是一座塔。
寧古塔是現(xiàn)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zhèn)古城村,大家經常在影視劇里聽到寧古塔這個地方,這是清朝東北邊疆的駐地,也是清政府在盛京的政治中心,順治年間,寧古塔地區(qū)是非常寬廣的,可是慢慢地寧古塔大疆土越來越少,與盛京齊名。
寧古塔是現(xiàn)今什么地方圖片
黑龍江?。?
寧安市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因寧古塔而得名。寧安市位于中國大陸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穆棱市毗鄰,西與海林市交界,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接壤,北與牡丹江市相連,隸屬于牡丹江市。唐代時渤海國在此建都上京龍泉府。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寧古塔”城從舊城(今海林市)移至這里的新城。面積7870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157400。市人民政府駐寧安鎮(zhèn)。
中國著名革命家馬俊就出生在這里。
東京城鎮(zhèn)盛產水稻,其中“響水大米”是清代皇家御用大米。寧安鎮(zhèn)紅城村盛產大蒜、圓蔥。蘭崗鎮(zhèn)的西瓜聞名全國。2005年曾發(fā)生的沙蘭鎮(zhèn)泥石流事件。
十二生肖靈古塔是什么生肖
AAA 級
蟒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昌平縣十三陵水庫東側,距京城約40公里,是北京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
蟒山,因山勢起伏如大蟒而得名,其山體主要成份是砂頁巖。公園內樹木品種多,有176個觀賞樹種。春天,山桃、山杏在山頂怒放,山下的榆葉梅、丁香、連翹、迎春、牡丹、芍藥也次第開放;秋天,元寶楓、黃櫨、槲樹等一展風姿,絢爛多彩。
蟒山公園最高峰處海拔640米,拾階而上,一步一景。這里的石階由3666塊條石鋪就,是北京最長的登山臺階,如天梯直入云霄。坐落在半山腰的蟒山大佛,高9.99米,重3000噸,號稱華北地區(qū)第一大佛。山頂處有一人工天池,是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蓄水量達400萬立方米,是國內最大的人工天池。蓄水后可環(huán)湖游覽,入湖飛舟。與天池遙相呼應的是蟒山觀景塔,相傳建于明代,是磚木結構的7層古塔,高37米,可以俯瞰十三陵景區(qū)全貌,遙望北京城。
蟒山公園有五奇。一奇:山上樹木品種多,森林覆蓋率高,176個觀賞樹種,86%的覆蓋率,古木參天、層巒疊嶂,春天山花爛漫,秋天櫨葉飄丹,山林奇景,美不勝收。二奇:這里有北方最大的石雕大佛。慈眉善目,笑迎八方游客,大佛周圍十二屬相,惟妙惟肖。三奇:有北京最長的登山臺階,由366塊條石鋪就。四奇:山巔有北京最高的仿古明塔和彩繪長廊,可以遠眺京城景象,近觀秀麗山水。五奇:高山天池是我國最大的人工天池,蓄水后可供入湖飛舟、環(huán)湖游覽。
寧古塔是什么地方?
寧古塔一般認為是寧古塔將軍的駐地,也可以認為是寧古塔將軍的轄區(qū)。寧古塔將軍的轄區(qū),大致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的東半部,以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東半部(含庫頁島)。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先是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海寧市,后來遷至也屬于牡丹江的寧安市,再后來又移駐吉林省的吉林市,并改稱吉林將軍。因為當時這一片是國防前線(沙俄東擴的壓力),又是苦寒少人煙的地區(qū),所以寧古塔將軍多次根據(jù)國防需要,變換駐地。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