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頭下面一個(gè)臾怎么讀(草字頭一個(gè)臾是什么字)
草字頭下面一個(gè)臾怎么讀
“手”字的筆畫寫法如下 漢字的筆畫名稱 漢字的筆順規(guī)律 漢字筆畫的書寫順序 漢字筆畫的書寫順序。
漢字的筆順規(guī)則是:先橫后豎(如:“干”),先撇后捺(如:“八”),從小到大(如:“主”),從左到右(如“林”),先進(jìn)后關(guān)(如:“田”),先中間后兩邊(如:“水”),從外到內(nèi)(如:“回”)等。如“仗”,筆順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丶。筆順是否正確,關(guān)系到書寫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壞。一、一般規(guī)則: 1、先撇后捺 : 人 八 入 2、先橫后豎:十 王 干 3、從上到下:三 竟 音 4、從左到右:理 利 禮 明 湖 5、先外后里: 問 同 司 6、先外后里在封口:國 圓 園 圈 7、先中間后兩邊:小 水 二、補(bǔ)充規(guī)則 1、點(diǎn)在上部或左上,先寫點(diǎn):衣 立 為 2、點(diǎn)在右上或在字里,后寫點(diǎn):發(fā) 瓦 我 3、上右和上左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先外后里:廳 座 屋 4、左下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先里后外:遠(yuǎn) 建 廷 5、左下右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先里后外:兇 畫 6、左上右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先里后外:同 用 風(fēng) 7、上左下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先上后里在左下 醫(yī) 巨 匠 區(qū) 寫字筆順口訣: 從上到下為主,從左到右為輔。上下左右俱全,根據(jù)層次分組; 橫豎交叉先橫,撇捺交叉先撇; 中間突出先中①,右上有點(diǎn)后補(bǔ)②; 上包下時(shí)先外③,下包上時(shí)先內(nèi)④; 三框首橫末折⑤,大囗最后封底⑥; 分歧遵照《規(guī)范》⑦,做到流暢美觀。注釋: ① 中間突出的字,如“山”、“小”、“辦”、“水”、“承”等。② 上有點(diǎn)的字,如“犬”、“尤”、“戈”、“龍”、“成”等。③ 上包下的字,如“岡”、“同”、“網(wǎng)”、“周”、等。④ 下包上的字,如“兇”、“畫”、“函”、“幽”等。⑤ “三框”也叫“匠字框”,如“區(qū)”、“匹”、“巨”、“醫(yī)”等。⑥ “大囗”即大口框,如“四”、“回”、“園”、“國”等。延伸閱讀(一) 筆畫筆順易錯(cuò)字: 一、橫 1末筆為二:冉(再、苒)——筆順:豎、橫折鉤、[中]豎、末筆寫二。里(理、童)——筆順:先寫甲,后寫二。重(踵、董)——筆順:撇、橫、寫曰,[中]豎、再寫二。垂(捶、棰、錘)——筆順:先寫千、后寫艸,再寫二?!⒁猓翰⑴湃?、四橫者不按此規(guī)律:堇jǐn(謹(jǐn)、槿)——末二筆為豎、橫。隹zhuī(誰、難)——末二筆為豎、橫。2土、士分開土——寺(侍、詩、痔、等)周、袁、幸。士——吉(潔、桔、結(jié)、秸)志、殼、聲、喜、嘉、壹、壺、壯。3天、夭分開天——吞、蠶、忝tiǎn(添、舔)、奏(湊)。夭——喬(僑、橋、驕、嬌)岙、襖、妖。4王、壬分開王——呈(程、逞)。壬——任(憑)廷、淫。5首筆是橫不是撇:豐(蚌、艷、契)、耒lěi(耕、耘、耙)。邦(幫、梆、綁)的第四筆是撇??牡谌P是豎。6橫“山”的中橫向左向右出頭不出頭:中橫向右不出頭——尋、帚、芻(鄒)當(dāng)、雪、掃、婦、侵。橫“山”有豎穿過時(shí)中橫向右要出頭--聿yù(建)秉、捷、唐、康、爭、兼。中橫向左都出頭——瘧、虐(謔)末筆筆順:橫、豎折、[中]橫。7訊的右旁和丑筆順不同:訊的右旁(汛、訊、迅)——筆順:橫折彎鉤、橫、豎。(末二筆為十)。丑(扭、紐、鈕)——筆順:橫折、豎、橫、橫(末二筆為二)。8毋、貫筆順:毋wú筆順:豎折、橫折鉤,〔先〕撇、〔后〕橫(兩邊出頭)。貫的上部部件——筆順:豎折、橫折、〔先〕豎、〔后〕橫(兩邊出頭)。9衰的筆順:中間部件:豎、橫折、〔中間〕長橫(兩邊出頭)、短橫(堵口)。10皮的前三筆筆順:橫鉤、撇、豎。二、豎 1豎與撇之分:臨、監(jiān)、堅(jiān)、豎、緊——第二筆是豎,不是撇。舊——第一筆是豎。歸——第二筆是撇。2“周”與“同”第一筆不同:同、岡、網(wǎng)、罔——第一筆是豎。周、用——第一筆是撇。3“月”第一筆有變化: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筆為豎。肚、肌、腸、期、朗——月在左右,首筆為撇。4強(qiáng)調(diào)后寫豎:假、暇、遐(霞)——中間部件前三筆筆順:橫折、橫、豎。報(bào)、服——右旁前兩筆筆順:橫折鉤、豎。5出頭與不出頭:出頭——由(黃寅)、黽(澠、繩、蠅)奄(俺、淹、掩)。不出頭——龜(鬮)。出頭——異、弄、棄、弁、弈、算、弊。不出頭——畀bì(痹、箅、鼻)。出頭——圣(怪、堅(jiān))。不出頭——涇、徑、經(jīng)、勁、莖、頸。6號、考、污——末筆向上不出頭。末兩筆筆順:橫、豎折折鉤?!翱肌弊窒虏坎荒苋绨⒗?dāng)?shù)字“5”。7收的左旁,叫、糾的左旁——豎提與豎不交叉。不能寫如阿拉伯?dāng)?shù)字“4”。8做左偏旁時(shí)向右不出頭:身(射、躬、躲)——第六筆橫、第七筆撇,都向右不出頭。舟(艦、般、航)——第五筆橫,向右不出頭?!⒁猓憾ㄈ?、職、聯(lián))——做左偏旁時(shí)末筆改提,可出頭。9非字的筆順與筆畫:非(罪、韭)筆順:〔左〕豎(不是撇),三小橫(最后一小橫不為提),〔右〕豎、三小橫。三、撇 1應(yīng)該撇通下來:免(兔、挽、勉)、奐(喚、換、渙)、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筆都是一撇通下來。2不是一筆通下來——麥七畫、美九畫、敖(傲、熬、遨)十畫、象十二畫。3不要多一撇——畏(喂、偎、煨)、展(輾、碾)、代、武、貳。4先撇與后撇——先撇:九、及。后撇:刀、力、乃、萬(筆順:橫、橫折鉤、撇)、方(筆順:點(diǎn)、橫、橫折鉤、撇)。5撇向左出頭與不出頭:出頭——化(華、花、訛)右旁筆順:〔先〕撇,〔后〕豎彎鉤,兩筆之間相交叉。不出頭——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侖(論、倫、論、輪)筆順:〔先〕撇、〔后〕豎彎鉤,兩筆不相交叉。比左旁筆順:橫、豎提。北左旁筆順:豎、橫、提。此左旁筆順:〔中〕豎、橫、〔左〕、提。6末筆為人:火筆順:點(diǎn)、〔右上〕小撇、〔中〕撇、捺。臾筆順:〔左上〕小撇、豎、短橫、〔右〕橫折、短橫、〔托底〕橫,最后寫人。爽筆順:橫、〔左〕撇、點(diǎn)、撇、點(diǎn)、〔右〕撇、點(diǎn)、撇、點(diǎn)、最后寫人。脊上部筆順:〔左〕點(diǎn)、提、〔右〕小撇、點(diǎn)、〔中〕寫人?!⒁庹坠P順:撇、點(diǎn)、提、豎彎鉤、撇、點(diǎn),與脊的上部筆順不同。四、點(diǎn) 1有點(diǎn)無點(diǎn):有點(diǎn)——市shì(柿、鈰、鬧)。無點(diǎn)——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間豎向上出頭。沛七畫。堯(澆、撓、繞、燒),右上無點(diǎn)。步(涉),左下無點(diǎn)。染右上不是丸。琴下無點(diǎn)。紙下無點(diǎn)(低下有點(diǎn))。2先點(diǎn)與后點(diǎn):先點(diǎn)點(diǎn)——義、為(筆順:點(diǎn)、撇、橫折鉤、〔內(nèi)〕點(diǎn))。后點(diǎn)點(diǎn)——叉、發(fā)、拔、成(凡從戈者均末筆為點(diǎn))。3點(diǎn)點(diǎn)的順序:母筆順:豎折、橫折鉤(兩筆收尾處相交叉)、點(diǎn)、橫、點(diǎn)。(不要寫完橫再點(diǎn)兩點(diǎn))。凡從母者:拇、姆、毒、每、誨、悔、霉均如此。舟(船、航)、后三筆筆順:點(diǎn)、橫、點(diǎn)。丹(彤)的末兩筆筆順:先點(diǎn)、后橫。州的筆順:點(diǎn)、撇、點(diǎn)、豎、點(diǎn)、豎。鬯chàng的筆順:撇、斜點(diǎn)、〔上〕點(diǎn)、〔左〕點(diǎn)、〔右〕點(diǎn)、〔下〕點(diǎn)、豎折、豎、撇、豎彎鉤。五、折(提、鉤) 1橫折與豎折:片——末筆為橫折,共四畫。牙——第二筆為豎折,共四畫。樂——第二筆為豎折,共五畫。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筆為:橫、豎折、豎(末筆向上出頭)。既——右旁為橫、豎折、撇(向上不出頭),豎彎鉤。2從區(qū)者末筆為豎折:區(qū)、匹、臣、匡、匠、醫(yī)、匪筆順:〔先〕橫、〔再寫〕里邊被包圍的部件,〔最后〕豎折一筆寫完。3左偏旁末筆橫改提:土(培場)、王(玩球)、止(歧武)、血(釁衄)、耳(取、聯(lián))、子(孫、孩)、馬(馳、駛)、鳥(鴕)。4車字筆畫、筆順的變化:車做獨(dú)體字時(shí)筆順——橫、豎折、橫、豎。車做左偏旁時(shí)(輕、較、轉(zhuǎn))筆順——橫、豎折、〔先〕豎、〔最后〕提。5注意豎提:切(竊、砌、沏)左旁不是土。瓦(甌、瓷、瓶)筆順:橫、豎提、橫折彎鉤、點(diǎn)。6發(fā)與拔的右旁不同:發(fā)(潑、撥)第一筆是豎折。拔的右旁(祓、紱)第一筆是橫。7有鉤與無鉤:有鉤——七、兒、幾(冗、亢、機(jī)、禿、虎)無鉤——朵、殳(沒、投、沿、鉛)有鉤——東、殺、條、雜、親、余(末筆均為點(diǎn),不為捺)。無鉤——不、木、未、末、禾、耒、來、束。8木字鉤與捺的變化:木字做獨(dú)體字時(shí),豎無鉤,末筆為捺。木字構(gòu)成合體字時(shí):作左偏旁時(shí):無鉤、捺改為點(diǎn)、如枯、桿、樹。作右偏旁時(shí):無鉤,捺不變,如體、沐、林。在上部或下部時(shí):無鉤,捺不變,如杏、李、杰;桌、案、榮、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時(shí),為了避讓,而將捺改點(diǎn)如:漆、茶、荼。9“小”字鉤的變化:在字的上部時(shí)無鉤——塵、尖、少(抄、紗、省、劣、雀)。在字的下部時(shí)有鉤——爾(你)、叔(菽、淑)、京(涼、就)、忝、示(宗、票、奈、捺)?!⒁狻盃枴弊掷狻t、您,在字上部時(shí)也有鉤。六、其他 1幾種順序都有:先中間,后兩邊——丞、承、率、燕、兜、燮、夔從左到右--轡、盥、鬻、嬴、贏、羸、彘?!⒁猓好C的筆順:橫折、橫(向右出頭)、橫,〔中〕豎,再寫〔左〕撇、〔右〕豎,最后〔里邊〕小撇、點(diǎn)。齏的筆順:先寫文,〔左〕撇、〔右〕豎,最后〔中〕寫韭。2堵口與不堵口。己jǐ——記、紀(jì)、起、忌、豈(凱、鎧)、改、妃。已yǐ——巳sì——包、苞、導(dǎo)、異、巷、祀、圯、汜、巽、熙。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3區(qū)別幾個(gè)有戈的字: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筆順都是先寫廠,再寫內(nèi)部部件,最后:斜鉤、撇、點(diǎn)。戎róng、戒jiè(誡、械)——相同部分筆順:長橫、短橫、在短橫上加撇,(“戒”再多一豎),最后,斜鉤、撇、點(diǎn)。4侖與倉要分開:侖——倫、淪、搶、論輪。倉——傖、滄、搶、槍、蒼。5癸與祭的字頭要分開:癸——揆、睽。登(澄、橙、瞪、凳)。祭——察、蔡。6學(xué)與黨的字頭要分開:學(xué)、鱟、覺。黨、堂、常、棠、嘗。興、舉、譽(yù)。僉(檢、驗(yàn)、簽)。光、當(dāng)、肖。7字的末尾筆畫不同:咼(渦、蝸、萵、窩)——末兩筆:撇、點(diǎn)。離(漓、螭、璃、禽)——末兩筆:撇折、點(diǎn)。禹(屬、踽)、禺、隅、愚、寓——末三筆為豎、提、點(diǎn)。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筆、第四筆不觸及到左、右兩邊,有時(shí)可寫成禿寶蓋下加二。不要寫成曰yuē或日rì。9辰字起筆先寫廠:辰(振、唇、辱、晨)筆順:橫、撇、橫、橫、豎提、撇、捺。10敝字的筆順:敝(撇、弊、憋、蹩、鱉、蔽)的左旁筆順:點(diǎn)、撇、〔左〕豎、橫折鉤、〔中〕豎(向上出頭)、〔里邊〕撇、點(diǎn)。敝十一畫。11女字的筆畫、筆順:獨(dú)體字女筆順:撇點(diǎn)、撇、橫(橫與撇只接觸,不交叉,橫向右略長。)女字做左偏旁時(shí),筆順同上,不同的是橫與撇接觸后,不向右略長,構(gòu)成一定角度即可。橫不改為提。12兗字中間不是口:兗、袞(滾、磙)筆順:六下是厶,不是口。13三個(gè)特殊字形的筆順:凹āo:豎、橫折折、豎、橫折、橫,共五畫。凸tū:〔上〕豎、〔中〕橫、〔下〕豎、橫折折折、橫,共五畫。噩è:橫、豎、〔左〕口、〔右〕口、橫、〔左〕口、〔右〕口、橫,共十六畫。14部分字的筆畫、筆順:了:橫鉤、豎鉤,兩畫。之:點(diǎn)、橫撇、捺,三畫。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頭,筆順:先橫、豎、豎、橫,共四畫。卅sà(三十的意思),帶字頭,筆順:先橫、再撇、豎、豎,共四畫。15部分部首的筆畫,筆順:艸(草字頭):橫、豎、豎,三畫。讠(言字旁):點(diǎn)、橫折提,兩畫。辶(走之兒):點(diǎn)、橫折折撇、捺,三畫。阝(雙耳刀):橫撇彎鉤、豎,兩畫。忄(豎心旁):〔先〕點(diǎn)、點(diǎn),〔后〕豎,三畫。犭(反犬旁):〔先〕撇、〔再〕彎鉤、〔最后〕撇,三畫。草字頭一個(gè)臾是什么字
讀“yu”,茱萸的萸
草字頭下面一個(gè)紂讀什么
一、姓氏源流 辛(Xīn)姓源出有五:萊垍頭條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jù)《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后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后由于莘與辛音近,遂去艸頭為辛姓,稱辛氏,便產(chǎn)生辛姓。頭條萊垍
2、出自高辛氏所改。據(jù)《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為辛姓。條萊垍頭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為姓的。萊垍頭條
4、出自賜姓而來。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xiàng)氏姓辛,其后皆顯于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萊垍頭條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頭條萊垍
① 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萊垍頭條
② 清高麗有辛姓。萊垍頭條
③ 清時(shí)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萊垍頭條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萊垍頭條
得姓始祖:啟。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開國君主。相傳禹晚年曾根據(jù)以前的先例,做禪讓的姿態(tài),并推舉東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做準(zhǔn)備,竭力為子培養(yǎng)羽翼勢力。大禹薨后,啟不負(fù)父望,興兵奪權(quán),一舉攻殺伯益。不久,又興兵滅掉了不服自己,妄圖蠢蠢欲動(dòng)的同姓有扈氏。剪除異己后,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gè)奴隸制國家——夏。禪讓制一去不返,世襲制度從此確立。啟建國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為氏,因莘辛在古時(shí)同音,后去掉草頭,稱辛姓,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二、遷徙分布 辛姓發(fā)源于今陜西合陽,為夏時(shí)諸侯,夏傳至桀時(shí)滅亡。商時(shí)辛姓于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shí)受封于長子(今山西省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晉國有辛俞、辛寥,周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姓在此際已播遷于今河南、山東境內(nèi)。兩漢之際,辛姓在隴西(今甘肅省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后世辛姓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jiān)實(shí)基礎(chǔ)。此際還有趙(今河北省一帶)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經(jīng)遍布北方。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在隴西繁衍的辛姓已經(jīng)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shù)量眾多,辛姓隴西郡望已經(jīng)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姓也勢頭很猛,并形成了辛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望。此際,由于隴西郡望的帶動(dòng),辛姓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頗為輝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頗為興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huì)稽(今浙江省紹興),當(dāng)為辛姓入遷江南第一人。隋唐時(shí)期,隴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勢頭不減,并出現(xiàn)了辛姓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五代十國至兩宋,辛姓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特點(diǎn),隴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陜、晉、豫、冀、魯?shù)鹊匦列瞻l(fā)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nèi),辛姓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xiàn)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閩。元代,有辛姓遷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辛姓繁衍最勝。清康乾年間以后,河南、河北、山東之辛姓闖關(guān)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姓為中堅(jiān)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約占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diǎn)零九。 [編輯本段]三、歷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xiàn)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xiàn)箴言,勸王行善補(bǔ)過。今存“虞人之箴”。萊垍頭條
辛 攀:字懷遠(yuǎn),隴西狄道人。父奭,尚書郎;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知名。秦雄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萊垍頭條
辛 秘:隴西人,唐代官吏。舉五經(jīng),歷河?xùn)|司馬。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時(shí),開源節(jié)流,使?jié)陕褐呈杖氪笤?,而其家卻無厚產(chǎn),為時(shí)所稱。萊垍頭條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代表作品為《文子》。唐玄宗于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書為《通玄真經(jīng)》,道教奉為“四子”真經(jīng)之一。班固等都認(rèn)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說“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釋滯》認(rèn)為“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于文子,莊子、關(guān)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李暹為文子作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計(jì)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yè)于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倍诺缊?jiān)《通玄真經(jīng)纘義·序三》說:“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字計(jì)然,文子其號。家雎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钘,師老子學(xué),早聞大道,著書十二篇曰《文子》。”萊垍頭條
辛慶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西漢將領(lǐng)。初為右校丞,屯田烏孫赤谷城,戰(zhàn)退歙侯,拜為侍郎,遷校尉。后補(bǔ)金城長史,舉茂才,復(fù)遷郎中車騎將軍,又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zhí)金吾等職。后遷左將軍。頭條萊垍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人,少年時(shí)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yī)藥還不普及。當(dāng)?shù)匕傩杖绻辛瞬?,家里的人就?huì)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公義為了改變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公義自己設(shè)了一個(gè)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并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藥品,免費(fèi)給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義就將病人的家屬召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頭條萊垍
辛云京: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唐代大臣。初為北京都知兵馬使,后遷代州節(jié)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賞罰分明,將士不怠,使所轄之境沒有烽警之虞。官至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萊垍頭條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后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頭條萊垍
辛京杲:蘭州金城人,辛云京從弟,唐朝將領(lǐng)。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zhàn)嘉山、督戰(zhàn)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guān)、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shí),封為肅國公,遷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進(jìn)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垍頭條萊
辛棄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jì)南)人,南宋愛國詞人。曾參加耿京領(lǐng)導(dǎo)的抗金武裝,后南下歸宋。最高職任過樞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壯志難酬。他一生主張堅(jiān)決抗金,現(xiàn)存的六百多首詞中,多抒發(fā)恢復(fù)統(tǒng)一祖國山河的壯烈感情。詞風(fēng)繼承蘇軾豪放風(fēng)格,二人并稱蘇辛,但更縱放自如,沖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萊垍頭條
辛仲甫:汾州孝義(今屬山西?。┤?,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時(shí),免歲輸銅錢,為蜀人贊譽(yù)。后任開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為參知政事。因病罷為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萊垍頭條
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xué),擢監(jiān)察御史、僉都御史,調(diào)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萊垍頭條
辛應(yīng)乾:山東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進(jìn)士,歷任長治縣令,雁門關(guān)提督,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萊垍頭條
辛自修: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明代官吏。嘉靖進(jìn)士,歷任海寧知縣、吏科給事中、太仆少卿、應(yīng)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職。卒于工部尚書任上。萊垍頭條
一個(gè)草字頭一個(gè)臾怎么讀
一、庾去掉廣字頭是個(gè)“臾”字。
臾的讀音是yú
部首:臼 結(jié)構(gòu): 上下結(jié)構(gòu) 筆畫:8
筆順:ノ丨一フ一一ノ丶
二、臾的基本釋義:
康熙字典,《唐韻》《集韻》?求位切,音匱。同蕢?!墩f文》草器也。古象形。引論語:荷臾而過孔氏之門。或作?。◎按論語今作蕢。
又《廣韻》羊朱切《集韻》《韻會(huì)》容朱切《正韻》云居切,?音余?!秲x禮·燕禮》寡君有不腆之酒,以請吾子之與寡君須臾焉?!吨杏埂返酪舱?,不可須臾離也。
草字頭下面一個(gè)臾怎么讀音
“茱萸”是形聲字。
“茱”上半部“艸”是形旁,下半部分“朱”是聲旁;
“萸”上半部分“艸”是形旁,下半部分“臾”是聲旁。
草字頭下面一個(gè)勿讀什么
【jiè】
本詞條是多音字,共2個(gè)讀音
發(fā)音:
【jí】
部首:艸筆畫:17五行:木繁體:五筆:ADIJ筆順:橫豎豎橫橫橫豎撇點(diǎn)橫豎豎橫豎橫折橫橫
基本釋義
[jiè]
1.另見“借”
2.墊在下面的東西:以茅草為~。
3.墊;襯:~地而坐。
[jí]
1.踐踏;凌辱。
2.另見“借”
詳細(xì)釋義
藉 [jiè]
〈名〉
(形聲,從艸,籍聲。本義:作襯墊的東西)
同本義
藉,祭藉也?!墩f文》。按,藉之為言席也。
藉用葦席。——《儀禮·士虞禮》
藉乃燔林。——《列子·黃帝》
繅藉九寸?!吨芏Y·大行人》
藉用白茅,無咎?!兑住ご筮^》
執(zhí)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抖Y記·曲禮》
〈動(dòng)〉
襯墊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又如:藉茅(用茅草墊祭品。表示對神的敬意);藉草枕塊(古時(shí)居喪的一種禮節(jié),子從父、母喪時(shí)起至下葬一段時(shí)間,要睡干草、枕土塊,以示哀思);藉子(小兒臥處墊的防尿布)
坐臥其上
藉萋萋之纖草?!蹙b《游天臺(tái)山賦》。注:“以草薦地而坐曰藉?!?/p>
又如:藉槀(坐于草墊之上)
踐踏;欺凌 。
如:凌藉(踐踏;欺凌)
撫慰
白頭無籍在,朱紱有哀憐。——杜甫《送韋書記赴安西》
又如:慰藉(安慰);藉在(依賴,慰藉)
“借”的繁體字
空籍五歲矣?!妒酚洝り愯绞兰摇?。《索隱》曰:“一云:‘籍,借也,謂借失國之后年為五年?!?/p>
另見 jí
藉 [jí]
〈動(dòng)〉
踐踏;欺凌
藉貧孱者?!鳌?高啟《書博雞者事》
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秴问洗呵铩?/p>
進(jìn)貢
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铣骸?吳均《續(xù)齊諧記》
登記;記
藉長幼貧氓之?dāng)?shù)。——《晏子春秋》
通“籍”。登記并沒收所有的財(cái)產(chǎn) 。
如:藉沒(沒收)
顧念;顧惜 。
如:藉不得(顧不得)
用繩縛 。
如:藉靡(縛,捆綁)
〈形〉
雜亂
公門少推恕,鞭樸恣狼藉?!谠短锛摇?/p>
〈名〉
通“籍”
藉田 。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
天子為藉千畝,諸侯為藉百畝?!抖Y記》
耕種藉田
古之必藉千畝者,禮之飾也?!啤?柳宗元《非國語上》
賦稅 。
如:藉斂(征收稅賦)
通“阼”。勢位
因傳柄移藉,使殺生之機(jī)、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俄n非子》
另見 jiè
組詞
蘊(yùn)藉枕
草字頭下面臾怎么讀音
好多孩子寫字會(huì)有倒筆順的現(xiàn)象,孩子不管是剛學(xué)寫字,還是已經(jīng)讀到了三五年級經(jīng)常寫字筆順還是會(huì)錯(cuò)。有時(shí)寫一個(gè)字是不是也要思考一小會(huì)兒?有時(shí),寫出來的字連筆順都不一定正確。下面是國家規(guī)定的漢字筆順規(guī)則,看看你們有多少字的筆順寫錯(cuò)了……這些筆順你都寫對了嗎?"忄"先寫點(diǎn)和點(diǎn),最后寫豎。
"匕"先寫撇,后寫豎彎鉤。"萬"先寫橫,再寫橫折鉤,后寫撇。"母"字的最后三筆是點(diǎn)、橫、點(diǎn)。"及"先寫撇,再寫橫折折撇,后寫捺。"乃"先寫橫折折撇,再寫撇。這個(gè)字和"及"字形相近,但筆順完全不同。"火"先寫上面兩筆,即點(diǎn)和撇,再寫人字。"登"的右上角先寫兩撇,再寫捺。"減"先寫左邊的點(diǎn)和提,再右邊的"咸"字"。"敝"的左邊先寫上部的點(diǎn)、撇,接著寫左下角的豎、橫折鉤,然后寫中間的長豎,最后寫里面的撇、點(diǎn)。這些字還有"弊、蹩、憋、鱉"等。"噩"字的橫、豎寫后,接著寫上邊的左右兩個(gè)"口",再寫中間的橫和橫下的兩個(gè)"口",最后寫一長橫。這樣寫符合從上到下、先中間后兩邊的規(guī)則,與"王"字的筆順不同。"爽"先寫橫,再從左到右寫四個(gè)"×",最后寫"人"。"訊"右半部分的筆順是:橫斜鉤(不是橫折彎鉤)、橫、豎(不是撇)。"凸"第一筆先寫左邊的豎,接著寫短橫和豎,然后寫橫折折折,最后寫下邊的長橫。"凹"第一筆先寫左邊的豎,接著寫橫豎折,然后寫豎和橫折,最后寫下邊的長橫。"出"先寫豎折,然后寫短豎,再寫中間從上到下的長豎,最后是豎折和短豎。"貫"上邊是先寫豎折,再寫橫折,第三筆寫里面的豎,最后寫長橫。"重"上面的撇和橫寫后,緊接著寫日,再寫豎,最后寫下面兩橫(上短下長)。"脊"字上邊的筆順是先寫左邊的點(diǎn)和提,再寫右邊的撇和點(diǎn),最后寫中間的人。"義"先寫點(diǎn),再寫撇和捺。點(diǎn)在上邊或左上邊的要先寫,如"門、斗"等;點(diǎn)在右邊或字里面的要后寫,如"玉、瓦"等。"匚"形字,先寫"匚"上面的橫,然后寫"匚"里面的部分,最后才寫"匚"最后的折,例如"匹、區(qū)、臣、匠、匣、匿"等。筆畫筆順易錯(cuò)字集錦一、橫:
1.末筆寫二冉(再、苒)筆順:豎、橫折鉤、中豎、末筆寫二。里(理、童)筆順:先寫甲,后寫二。重(踵、董)筆順:撇、橫、寫曰,中豎、再寫二。垂(捶、棰、錘)筆順:先寫千、后寫艸,再寫二?!⒁猓翰⑴湃?、四橫者不按此規(guī)律!堇jǐn(謹(jǐn)、槿)——末二筆為豎、橫。隹zhuī(誰、難)——末二筆為豎、橫。2.土、士分開土——寺(侍、詩、痔、等)周、袁、幸。士——吉(潔、桔、結(jié)、秸)志、殼、聲、喜、嘉、壹、壺、壯。3.天、夭分開天——吞、蠶、忝tiǎn(添、舔)、奏(湊)。夭——喬(僑、橋、驕、嬌)岙、襖、妖。4.王、壬分開王——呈(程、逞)。壬——任(憑)廷、淫。5.首筆是橫不是撇豐(蚌、艷、契)耒lěi(耕、耘、耙)邦(幫、梆、綁)的第四筆是撇刊的第三筆是豎。6.橫“山”的中橫向右出頭不出頭——尋、帚、芻(鄒)當(dāng)、雪、掃、婦、侵。橫“山”有豎穿過時(shí)中橫向右要出頭——聿yù(建)秉、捷、唐、康、爭、兼。橫“山”的中橫向左都出頭——瘧、虐(謔)末筆筆順:橫、豎折、中橫。7.訊的右旁和丑筆順不同訊的右旁(汛、訊、迅)筆順:橫斜鉤、橫、豎(末二筆為十)。丑(扭、紐、鈕)筆順:橫折、豎、橫、橫(末二筆為二)。8.毋、貫筆順毋(wú)筆順:豎折、橫折鉤,[先]撇、[后]橫(兩邊出頭)。貫的上部部件筆順:豎折、橫折、[先]豎、[后]橫(兩邊出頭)。9.衰的筆順中間部件:豎、橫折、[中間]長橫(兩邊出頭)、短橫(堵口)。10.皮的前三筆筆順:橫鉤、撇、豎。二、撇:1.應(yīng)該撇通下來免(兔、挽、勉)、奐(喚、換、渙)、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筆都是一撇通下來。2.不是一筆通下來麥七畫、美九畫、敖(傲、熬、遨)十畫、象十二畫。3.不要多一撇畏(喂、偎、煨)、展(輾、碾)、代、武、貳。4.先撇與后撇先撇:九、及。后撇:刀、力、乃、萬(筆順:橫、橫折鉤、撇)、方(筆順:點(diǎn)、橫、橫折鉤、撇)。5.撇向左出頭與不出頭出頭——化(華、花、訛)右旁筆順:[先]撇,[后]豎彎鉤,兩筆之間相交叉。不出頭——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侖(論、倫、論、輪)筆順:[先]撇、[后]豎彎鉤,兩筆不相交叉。比左旁筆順:橫、豎提。北左旁筆順:豎、橫、提。此左旁筆順:[中]豎、橫、[左]、提。6.末筆為人火筆順:點(diǎn)、[右上]小撇、[中]撇、捺。臾筆順:[左上]小撇、豎、短橫、[右]橫折、短橫、[托底]橫,最后寫人。爽筆順:橫、[左]撇、點(diǎn)、撇、點(diǎn)、[右]撇、點(diǎn)、撇、點(diǎn)、最后寫人。脊上部筆順:[左]點(diǎn)、提、[右]小撇、點(diǎn)、[中]寫人?!⒁庹坠P順:撇、點(diǎn)、提、豎彎鉤、撇、點(diǎn),與脊的上部筆順不同。三、豎:1.豎與撇之分臨、監(jiān)、堅(jiān)、豎、緊:第二筆是豎,不是撇。舊:第一筆是豎。歸:第二筆是撇。2.“周”與“同”第一筆不同① 同、岡、網(wǎng)、罔:第一筆是豎。② 周、用:第一筆是撇。3.“月”第一筆有變化① 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筆為豎。② 肚、肌、腸、期、朗:月在左右,首筆為撇。4.強(qiáng)調(diào)后寫豎① 假、暇、遐(霞)中間部件前三筆筆順:橫折、橫、豎。② 報(bào)、服右旁前兩筆筆順:橫折鉤、豎。5.出頭與不出頭出頭——由(黃寅)、黽(澠、繩、蠅)奄(俺、淹、掩)。不出頭——龜(鬮)。出頭——異、弄、棄、弁、弈、算、弊。不出頭——畀bì(痹、箅、鼻)。出頭——圣(怪、堅(jiān))。不出頭——涇、徑、經(jīng)、勁、莖、頸。6.號、考、污——末筆向上不出頭末兩筆筆順:橫、豎折折鉤?!翱肌弊窒虏坎荒苋绨⒗?dāng)?shù)字“5”。7.收的左旁,叫、糾的左旁——豎提與豎不交叉。不能寫如阿拉伯?dāng)?shù)字“4”。8.做左偏旁時(shí)向右不出頭① 身(射、躬、躲)——第六筆橫、第七筆撇,都向右不出頭。② 舟(艦、般、航)——第五筆橫,向右不出頭?!⒁猓憾ㄈ?、職、聯(lián))——做左偏旁時(shí)末筆改提,可出頭。9.非字的筆順與筆畫非(罪、韭)筆順:[左]豎(不是撇),三小橫(最后一小橫不為提),[右]豎、三小橫。四、點(diǎn):1.有點(diǎn)無點(diǎn)① 有點(diǎn)——市shì(柿、鈰、鬧)。② 無點(diǎn)——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間豎向上出頭。沛七畫。堯(澆、撓、繞、燒),右上無點(diǎn)。步(涉),左下無點(diǎn)。染右上不是丸。琴下無點(diǎn)。紙下無點(diǎn)(低下有點(diǎn))。2.先點(diǎn)與后點(diǎn)① 先點(diǎn)點(diǎn)——義、為(筆順:點(diǎn)、撇、橫折鉤、[內(nèi)]點(diǎn))。② 后點(diǎn)點(diǎn)——叉、發(fā)、拔、成(凡從戈者均末筆為點(diǎn))。3.點(diǎn)點(diǎn)的順序母筆順:豎折、橫折鉤(兩筆收尾處相交叉)、點(diǎn)、橫、點(diǎn)(不要寫完橫再點(diǎn)兩點(diǎn))。凡從母者:拇、姆、毒、每、誨、悔、霉均如此。舟(船、航)、后三筆筆順:點(diǎn)、橫、點(diǎn)。丹(彤)的末兩筆筆順:先點(diǎn)、后橫。州的筆順:點(diǎn)、撇、點(diǎn)、豎、點(diǎn)、豎。鬯chàng的筆順:撇、斜點(diǎn)、[上]點(diǎn)、[左]點(diǎn)、[右]點(diǎn)、[下]點(diǎn)、豎折、豎、撇、豎彎鉤。五、折(提、鉤)1.橫折與豎折① 片——末筆為橫折,共四畫。② 牙——第二筆為豎折,共四畫。③ 樂——第二筆為豎折,共五畫。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筆為:橫、豎折、豎(末筆向上出頭)。④ 既——右旁為橫、豎折、撇(向上不出頭),豎彎鉤。2.從區(qū)者末筆為豎折區(qū)、匹、臣、匡、匠、醫(yī)、匪筆順:[先]橫、[再寫]里邊被包圍的部件,[最后]豎折一筆寫完。3.左偏旁末筆橫改提土(培場)、王(玩球)、止(歧武)、血(釁衄)、耳(取、聯(lián))、子(孫、孩)、馬(馳、駛)、鳥(鴕)。4.車字筆畫、筆順的變化① 車做獨(dú)體字時(shí)筆順——橫、豎折、橫、豎。② 車做左偏旁時(shí)(輕、較、轉(zhuǎn))筆順——橫、豎折、[先]豎、[最后]提。5.注意豎提① 切(竊、砌、沏)左旁不是土。② 瓦(甌、瓷、瓶)筆順:橫、豎提、橫折彎鉤、點(diǎn)。6.發(fā)與拔的右旁不同① 發(fā)(潑、撥)第一筆是豎折。② 拔的右旁(祓、紱)第一筆是橫。7.有鉤與無鉤① 有鉤——七、兒、幾(冗、亢、機(jī)、禿、虎)。② 無鉤——朵、殳(沒、投、沿、鉛)。③ 有鉤——東、殺、條、雜、親、余(末筆均為點(diǎn),不為捺)。④ 無鉤——不、木、未、末、禾、耒、來、束。8.木字鉤與捺的變化木字做獨(dú)體字時(shí),豎無鉤,末筆為捺。木字構(gòu)成合體字時(shí):①作左偏旁時(shí):無鉤、捺改為點(diǎn)、如枯、桿、樹。②作右偏旁時(shí):無鉤,捺不變,如體、沐、林。③在上部或下部時(shí):無鉤,捺不變,如杏、李、杰;桌、案、榮、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時(shí),為了避讓,而將捺改點(diǎn)如:漆、茶、荼。9.“小”字鉤的變化① 在字的上部時(shí)無鉤——塵、尖、少(抄、紗、省、劣、雀)。② 在字的下部時(shí)有鉤——爾(你)、叔(菽、淑)、京(涼、就)、忝、示(宗、票、奈、捺)?!⒁狻盃枴弊掷狻t、您,在字上部時(shí)也有鉤。六、其他1.幾種順序都有① 先中間,后兩邊——丞、承、率、燕、兜、燮、夔。② 從左到右——轡、盥、鬻、嬴、贏、羸、彘。▲注意:肅的筆順:橫折、橫(向右出頭)、橫,[中]豎,再寫[左]撇、[右]豎,最后[里邊]小撇、點(diǎn)。齏的筆順:先寫文,[左]撇、[右]豎,最后[中]寫韭。2.堵口與不堵口① 己jǐ——記、紀(jì)、起、忌、豈(凱、鎧)、改、妃。② 已yǐ③ 巳sì-——包、苞、導(dǎo)、異、巷、祀、圯、汜、巽、熙。④ 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3.區(qū)別幾個(gè)有戈的字① 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筆順都是先寫廠,再寫內(nèi)部部件,最后:斜鉤、撇、點(diǎn)。② 戎róng、戒jiè(誡、械)——相同部分筆順:長橫、短橫、在短橫上加撇,(“戒”再多一豎),最后,斜鉤、撇、點(diǎn)。4.侖與倉要分開① 侖——倫、淪、搶、論輪。② 倉——傖、滄、搶、槍、蒼。5.癸與祭的字頭要分開① 癸——揆、睽。登(澄、橙、瞪、凳)。② 祭——察、蔡。6.學(xué)與黨的字頭要分開學(xué)、鱟、覺。黨、堂、常、棠、嘗。興、舉、譽(yù)。僉(檢、驗(yàn)、簽)。光、當(dāng)、肖。7.字的末尾筆畫不同① 咼(渦、蝸、萵、窩)——末兩筆:撇、點(diǎn)。② 離(漓、螭、璃、禽)——末兩筆:撇折、點(diǎn)。③ 禹(屬、踽)、禺、隅、愚、寓——末三筆為豎、提、點(diǎn)。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筆、第四筆不觸及到左、右兩邊,有時(shí)可寫成禿寶蓋下加二。不要寫成曰yuē或日rì。9.辰字起筆先寫廠辰(振、唇、辱、晨)筆順:橫、撇、橫、橫、豎提、撇、捺。10.敝字的筆順敝(撇、弊、憋、蹩、鱉、蔽)的左旁筆順:點(diǎn)、撇、[左]豎、橫折鉤、[中]豎(向上出頭)、[里邊]撇、點(diǎn)。敝十一畫。11.女字的筆畫、筆順獨(dú)體字女筆順:撇點(diǎn)、撇、橫(橫與撇只接觸,不交叉,橫向右略長。)。女字做左偏旁時(shí),筆順同上,不同的是橫與撇接觸后,不向右略長,構(gòu)成一定角度即可。橫不改為提。12.兗字中間不是口兗、袞(滾、磙)筆順:六下是厶,不是口。13.三個(gè)特殊字形的筆順① 凹āo:豎、橫折折、豎、橫折、橫,共五畫。② 凸tū:[上]豎、[中]橫、[下]豎、橫折折折、橫,共五畫。③ 噩è:橫、豎、[左]口、[右]口、橫、[左]口、[右]口、橫,共十六畫。14.部分字的筆畫、筆順① 了:橫鉤、豎鉤,兩畫。② 之:點(diǎn)、橫撇、捺,三畫。③ 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頭,筆順:先橫、豎、豎、橫,共四畫。④ 卅sà(三十的意思),帶字頭,筆順:先橫、再撇、豎、豎,共四畫。15.部分部首的筆畫,筆順① 艸(草字頭):橫、豎、豎,三畫。② 讠(言字旁):點(diǎn)、橫折提,兩畫。③ 辶(走之兒):點(diǎn)、橫折折撇、捺,三畫。④ 阝(雙耳刀):橫撇彎鉤、豎,兩畫。⑤ 忄(豎心旁):[先]點(diǎn)、點(diǎn),[后]豎,三畫。⑥ 犭(反犬旁):[先]撇、[再]彎鉤、[最后]撇漢字筆畫的基礎(chǔ)知識
草字頭下面一個(gè)臾怎么讀音是什么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2.這次第,怎一個(gè)愁字了得。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4.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5.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6.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dòng)許多愁。
7.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8.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gè)長。
9.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10.一生惆悵情多少,月不常圓,春色易為老。
11.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shí)無聲勝有聲。
12.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
13.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14.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15.百年愁里過,萬感醉中來。
16.不是春來偏愛酒,應(yīng)須得酒遣春愁。
17.愁絕桑陰春欲暮,一痕濃綠上眉端。
18.風(fēng)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19.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20.酒力不能久,愁恨無可醫(yī)。
21.老去漸知時(shí)態(tài)薄,愁來惟愿酒杯深。
22.獨(dú)自凄涼還自遣,自制離愁。
23.動(dòng)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
24.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25.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6.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27.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yuǎn)堂前萬里愁。
28.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29.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30.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31.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
32 此情無計(jì)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3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gè)秋。
二、描寫憂慮的詩句
失調(diào)名(海哥)海哥風(fēng)措。
被漁人、下網(wǎng)打住。將在帝城中,每日教言語。
甚時(shí)節(jié)、放我歸去。龍王傳語。
這里思量你。千回萬度。
螃蟹最恓惶,鲇魚尤憂慮。訪醫(yī)(陸游)衰與病相乘,況復(fù)積憂慮,眩昏坐輒瞑,疲弱行欲仆。
今晨訪之醫(yī),見語疾當(dāng)去,脈來如泉源,未易測君數(shù)。盛衰當(dāng)自察,信醫(yī)固多誤。
養(yǎng)氣勿動(dòng)心,生死良細(xì)故。董桃行(陸機(jī))和風(fēng)習(xí)習(xí)薄林。
柔條布葉垂陰。鳴鳩拂羽相尋。
倉庚喈喈弄音。感時(shí)悼逝傷心。
日月相追周旋。萬里倐忽幾年。
人皆冉冉西遷。盛時(shí)一往不還。
慷慨乖念凄然。昔為少年無憂。
常恡秉燭夜游。翩翩霄征何求。
于今知此有由。但為老去年遒。
盛固有衰不疑。長夜冥冥無期。
何不驅(qū)馳及時(shí)。聊樂永日自怡。
赍此遺情何之。人生居世為安。
豈若及時(shí)為歡。世道多故萬端。
憂慮紛錯(cuò)交顏。老行及之長嘆。
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劉商)漢室將衰兮四夷不賓,動(dòng)干戈兮征戰(zhàn)頻。哀哀父母生育我,見離亂兮當(dāng)此辰。
紗窗對鏡未經(jīng)事,將謂珠簾能蔽身。一朝虜騎入中國,蒼黃處處逢胡人。
忽將薄命委鋒鏑,可惜紅顏隨虜塵。(第一拍)馬上將余向絕域,厭生求死死不得。
戎羯腥膻豈是人,豺狼喜怒難姑息。行盡天山足霜霰,風(fēng)土蕭條近胡國。
萬里重陰鳥不飛,寒沙莽莽無南北。(第二拍)如羈囚兮在縲紲,憂慮萬端無處說。
使余力兮翦余發(fā),食余肉兮飲余血。誠知?dú)⑸碓溉绱?,以余為妻不如死?/p>
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質(zhì)柔如水。(第三拍)山川路長誰記得,何處天涯是鄉(xiāng)國。
自從驚怖少精神,不覺風(fēng)霜損顏色。夜中歸夢來又去,朦朧豈解傳消息。
漫漫胡天叫不聞,明明漢月應(yīng)相識。(第四拍)水頭宿兮草頭坐,風(fēng)吹漢地衣裳破。
羊脂沐發(fā)長不梳,羔子皮裘領(lǐng)仍左。狐襟貉袖腥復(fù)膻,晝披行兮夜披臥。
氈帳時(shí)移無定居,日月長兮不可過。(第五拍)怪得春光不來久,胡中風(fēng)土無花柳。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兩不通,終日經(jīng)年常閉口。
是非取與在指撝,言語傳情不如手。(第六拍)男兒婦人帶弓箭,塞馬蕃羊臥霜霰。
寸步東西豈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龜茲篳篥愁中聽,碎葉琵琶夜深怨。
竟夕無云月上天,故鄉(xiāng)應(yīng)得重相見。(第七拍)憶昔私家恣嬌小,遠(yuǎn)取珍禽學(xué)馴擾。
如今淪棄念故鄉(xiāng),悔不當(dāng)初放林表。朔風(fēng)蕭蕭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曉。
旦夕思?xì)w不得歸,愁心想似籠中鳥。(第八拍)當(dāng)日蘇武單于問,道是賓鴻解傳信。
學(xué)他刺血寫得書,書上千重萬重恨。髯胡少年能走馬,彎弓射飛無遠(yuǎn)近。
遂令邊雁轉(zhuǎn)怕人,絕域何由達(dá)方寸。(第九拍)恨凌辱兮惡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
生得胡兒欲棄捐,及生母子情宛然。貌殊語異憎還愛,心中不覺常相牽。
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養(yǎng)寧不憐。(第十拍)日來月往相推遷,迢迢星歲欲周天。
無冬無夏臥霜霰,水凍草枯為一年。漢家甲子有正朔,絕域三光空自懸。
幾回鴻雁來又去,腸斷蟾蜍虧復(fù)圓。(第十一拍)破瓶落井空永沉,故鄉(xiāng)望斷無歸心。
寧知遠(yuǎn)使問姓名,漢語泠泠傳好音。夢魂幾度到鄉(xiāng)國,覺后翻成哀怨深。
如今果是夢中事,喜過悲來情不任。(第十二拍)胡笳十八拍·第三拍(劉商)如羈囚兮在縲紲,憂慮萬端無處說。
使余刀兮剪余發(fā),食余肉兮飲余血。誠知?dú)⑸碓溉绱?,以余為妻不如死?/p>
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質(zhì)柔如水。雜詩(十二首之第五首)(陶淵明)憶我少壯時(shí),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fù)娛,每每多憂慮。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前途當(dāng)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汝癭和王仲儀(王安石)汝水出山險(xiǎn),汝民多病癭。
或如鳥粻滿,或若猿嗛并。女慚高掩襟,男大闊裁領(lǐng)。
飲水疑注壺,吐詞侔有梗。樗里既已聞,杜預(yù)亦不幸。
秦人號智囊,吳瓠掛狗頸。(左月右三個(gè)田)(左月右鬼)常柱頤,伶仃安及脛。
祗欲仰問天,無由俯窺井。挾帶歲月深,冒犯風(fēng)霜冷。
厭惡雖自知,剖割且誰肯。不惟羞把鏡,仍亦愁吊影。
內(nèi)療煩羊靨,外砭廢針穎。在木曰楠榴,刳之可曰皿。
此誠無所用,既有何能屏。膨脝廁元首,臃腫異臚頂。
難將面目施,可與胞胎逞。賢哉臨汝守,世德調(diào)金鼎。
嘗俗雖丑乖,教令日修整。風(fēng)土恐隨改,晨昏憂慮省。
儻欲覲慈顏,名城不難請。掛金索(無名氏)無憂慮。
孤云野鶴無拘束。草庵內(nèi)、閑看金書。
窗外林泉,隈山傍水竹。明月清風(fēng),堪為伴侶。
宿慧山寺(王武陵)秋日游古寺,秋山正蒼蒼。泛舟次巖壑,稽首金仙堂。
下有寒泉流,上有珍禽翔。石門吐明月,竹木涵清光。
中夜河沈沈,但聞松桂香。曠然出塵境,憂慮澹已忘。
燭影搖紅(王哲)燭影搖紅,暗垂珠淚如言語。無情本不起斯因,轉(zhuǎn)使余頻悟。
勸汝何須憂慮。已當(dāng)日、終南遭遇。
拂開眸目,剔正心神,東臨瓊路。
占真閑,水云游歷成霞步。天涯海畔是前期,此處堪停住。
等候明明師父。闡玄紗、長生門戶。
彩霞光里,現(xiàn)出蓬萊,相隨歸去。
三、表達(dá)內(nèi)心愁苦焦慮的古詩詞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2.這次第,怎一個(gè)愁字了得。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4.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5.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6.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dòng)許多愁。
7.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8.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gè)長。
9.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10.一生惆悵情多少,月不常圓,春色易為老。
11.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shí)無聲勝有聲。
12.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
13.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14.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15.百年愁里過,萬感醉中來。
16.不是春來偏愛酒,應(yīng)須得酒遣春愁。
17.愁絕桑陰春欲暮,一痕濃綠上眉端。
18.風(fēng)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19.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20.酒力不能久,愁恨無可醫(yī)。
21.老去漸知時(shí)態(tài)薄,愁來惟愿酒杯深。
22.獨(dú)自凄涼還自遣,自制離愁。
23.動(dòng)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
24.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25.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6.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27.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yuǎn)堂前萬里愁。
28.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29.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30.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