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工藝品(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金屬原料是)
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金屬原料是
琺瑯彩料品種很豐富,色澤也極鮮艷,有黃、藍、綠、紫、胭脂紅、粉紅、白、黑等色。從所列的測定結果來看,琺瑯彩與中國傳統(tǒng)的彩料不一樣,從化學組成來看,它有以下區(qū)別:
其一,中國傳統(tǒng)的低溫色釉和五彩,采用的是氧化鉛-二氧化硅系統(tǒng)和氧化鉛-氧化鉀-二氧化硅系統(tǒng)的基料,而琺瑯彩則以氧化鉛-氧化硼-二氧化硅系統(tǒng)為基料。就是說琺瑯彩中含有大量的氧化硼,所以其釉彩的呈色具有鮮艷、光潤之感。
其二,部分琺瑯彩料中含有氧化砷。這是因為在彩料中,還添加了另一種白色彩料,既起調色作用,又起乳濁之作用。
這種彩料在景德鎮(zhèn)俗稱為“玻璃白”,它是在氧化鉛—氧化鉀—二氧化硅基料中添加了氧化砷而熔制成的。
其三,琺瑯彩的黃色顏料是以氧化銻為著色劑,它在色調上與中國傳統(tǒng)的、以鐵黃為色料的黃彩料有著明顯的不同。
其四,琺瑯彩中的胭脂紅,又名金紅,是使膠體金粒子懸浮于鉛硼熔劑而制成的膠態(tài)金,由于對日光有選擇性吸收,故呈色略帶紫紅,極似胭脂。我國傳統(tǒng)的紅色顏料,在康熙以前,只有鐵紅一種。
景泰藍的主要原料是哪種金屬
是北京的工藝。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春秋時已有此技術,到明代景泰年間制作最為精美而著名,故稱“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是什么工藝品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制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制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瑯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藍造型特異,制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tǒng)出口工藝品。
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材料是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制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制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瑯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藍造型特異,制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tǒng)出口工藝品
關于景泰藍工藝品制作的描述
景泰藍是我國工藝品類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品,景泰藍是明朝景泰年間創(chuàng)燒,以銅胎做底,將2毫米左右的銅條編制成各種圖案焊接到銅胎上,再用各種琺瑯彩安照圖案填入空隙,最后進行燒制,整個過程需要多個工種配合,工藝流程復雜,所需時間長,特別是最后的燒制過程中,由于材質不同,極易出現(xiàn)瑕疵,所以景泰藍小件比較多,大器不容易成功
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金屬原料是啥
一、銅(金、銀)胎掐絲琺瑯器
人們一般將銅胎掐絲琺瑯器稱為景泰藍,也有人稱之為金屬胎掐絲起線琺瑯器。這類制品,由于采用銅絲掐花起線的方法,通常被稱作“銅胎掐絲琺瑯”,這是景泰藍的主導產品,市場上95%以上的景泰藍均為“銅胎掐絲琺瑯”,金、銀胎掐絲琺瑯由于胎體比較貴重,市場需求也非常少,所以基本沒有生產廠家。
二、金屬鏨胎琺瑯器
金屬鏨胎琺瑯器亦稱“嵌琺瑯”,是將金屬雕鏨技法運用于琺瑯器的制作過程中。金屬雕鏨技法是古代一種傳統(tǒng)的金屬器加工方法。遠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工匠已將這種技藝廣泛地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制作出許多裝飾精美的青銅器工藝品。金屬鏨胎琺瑯器的制作工藝,是在已制成的比較厚的銅胎上,依據紋樣設計的要求描繪出圖案的輪廓線,然后用金屬雕鏨技法,在圖案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使得紋樣輪廓線凸起,再在凹下處施琺瑯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三、金屬錘胎琺瑯器
金屬錘胎琺瑯器簡稱“錘胎琺瑯器”。按照圖案設計要求,在金、銅等金屬胎上錘出凹凸不平的圖案花紋之后,再在花紋內點藍、燒藍、鍍金而成?,m瑯呈隱起效果,恰似在金碧輝煌的地子上鑲嵌的寶石,光彩奪目。錘胎琺瑯工藝多用于制造七珍八寶等供器。錘胎琺瑯器和鏨胎琺瑯器的相同之處,都是在金屬胎上直接運用金屬加工工藝制作出凹凸的圖案輪廓線。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鏨胎起線的琺瑯器,是于金屬的表面施以雕鏨減地的技法起了線來;而錘胎起線的琺瑯器,則是在金屬胎背面施以錘擊技法,使表面起出線來。
四、銅胎畫琺瑯器
銅胎畫琺瑯又稱“畫琺瑯”,俗稱“燒瓷”。制作工藝是先在銅胎上掛釉,再用釉色繪紋飾,經填彩修飾后入爐燒結,最后鍍金而成。燒瓷工藝品一般有兩類,一種是在胎體上精雕細鏨或配上鏨雕耳子花活進行配飾,然后彩繪;另一種是在光胎上進行彩繪。前者屬高檔工藝品,后者為普及品。畫琺瑯大約于17世紀初經歐洲傳入中國,主要流行于18世紀以后?,F(xiàn)存最早的燒瓷制品是清康熙年間制作的《五福瓶》、《玉堂富貴瓶》,造型精巧,色澤艷麗,描繪精細。清乾隆年間,在清宮供職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曾指導宮廷燒瓷,用西洋畫法表現(xiàn)西洋和中國的景物,形成早期燒瓷彩繪中的“洋味兒”。
五、金屬胎露地琺瑯器
金屬胎露地琺瑯器俗稱“金地景泰藍”。金屬胎琺瑯制品,多采用紅銅制胎,這是由于紅銅軟,其延展性比較好,易成型,在制胎過程中不易開裂,且紅銅與釉料的附著力比較好的緣故。傳世琺瑯制品中亦有用黃金為胎者,其釉料顯色比較鮮亮。有的作品只在輪廓線內填敷琺瑯釉料,輪廓線外則顯露金地,可謂燦爛輝煌。這類以金為胎的琺瑯制品數(shù)量很少,多為18世紀以后的作品。后來流行的金地景泰藍,均彩用紅銅胎,掐絲輪廓線為雙線并行成紋樣,或輪廓線相銜接處交代明確清晰,只在輪廓線內點填釉色,其余部位保留原胎形不點填釉色,待燒藍、磨光后,絲紋和原胎形露地處鍍上黃金。如金地《葫蘆瓶》、金地《獅頂罐》等,凡露地凹處鍍上金色,凸起處點填有彩色釉色,效果似浮雕,金色與釉色相映生輝,別具一格。
六、透明琺瑯器
透明琺瑯器包括金屬胎透明琺瑯器和無胎掐絲透明琺瑯器。金屬胎透明琺瑯器一般稱為“透明琺瑯器”,俗稱“銀藍”或“燒銀藍”。制作工藝是將具有透明性的各種釉料涂飾在做過藝術加工的金胎、銀胎(或銅鍍銀胎)上,經幾次飾涂燒結后,露出胎上的花紋。釉料一般用紫、藍、綠、黃四色,可用單色,亦可用復色。器胎處理分鏨花、錘花,或鏨、錘兼用,或鏨花之后再貼金片,或在透明琺瑯上描金。銀藍釉料的燒結溫度低于景泰藍釉料,但其透明度和細膩程度卻高于景泰藍釉料。銀藍的最大特點在于燒完后不用磨光就具有平滑細膩、光亮如鏡的自然美,這種工藝多用于花絲首飾、徽章、標牌等工藝品。
有人將燒銀藍稱為“金屬胎淺浮雕琺瑯器”,是因為其坯胎需先用金屬鏨刻或錘花技法施以加工后,再罩以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料,經過燒制后,顯露出因圖案線條粗細和深淺不同,而引起一種視覺上的濃淡、明暗多變的效果。這種制作加工工藝,主要是利用琺瑯釉料的透明或半透明特點。這一工藝是在金屬鏨胎琺瑯工藝衰落的時候興起并發(fā)展起來的。
我國的金屬胎透明琺瑯器始見于清雍正時期,而又以清乾隆年間廣州所制造的最為著名。廣州所產的盆、瓶、五供等,器胎輕薄、鏨花后再貼金銀圖案,涂上紫、藍、綠三色琺瑯,甚為瑰麗。此外,屬清代內務府的廣儲司中設有“銀作”,也生產“銀發(fā)藍”一類的器物。這類器物以銀為胎,鑿鏨花紋后涂飾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料,經燒制而成,常用于制作一些小件的首飾品,其表面效果與半透明琺瑯器相似,因此也是景泰藍工藝中的一種。
無胎掐絲透明琺瑯器是將炭粉加白芨粉用水調和成泥狀,塑成器皿形狀后,再用掐絲方法裝飾出紋樣,填入釉料,經燒結后,再將塑好的胎形取即可。
七、金屬胎綜合工藝琺瑯器
金屬胎綜合工藝琺瑯器是將多種加工技藝和琺瑯釉綜合施于金屬胎上制成的,有人將這種制品稱為“復合琺瑯”。它是兩三種工藝融于一器的制品,如:以掐絲琺瑯工藝與鏨胎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琺瑯器,或以畫琺瑯工藝、掐絲琺瑯工藝、鏨胎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琺瑯器。琺瑯工藝還可與鑲嵌、鏨花、累絲等工藝結合應用。這種綜合工藝在清代乾隆年間以后的皇家金玉手工藝中經常使用。
八、機制景泰藍
機制景泰藍是1958年以后由藝人們研制成功的,是根據設計紋樣開出凹凸形模具后,運用機制沖壓銅片的方法制出胎坯。這種機制沖壓出來的胎坯在平面的銅板呈現(xiàn)出與掐絲相似的圖案紋樣,然后將沖壓合格的平面四塊或六塊銅片焊成立體形,制成瓶、罐胎形。有的可以將平面坯彎成圓形后制成粉盒,也有的可以用上下兩片焊接成立體小動物的坯形。由于機制沖壓出的絲紋不可能達到很高的高度,所以在點填釉料并烘燒后無須磨活。機制景泰藍絲工紋飾較簡潔,大多為小件成套的瓶、罐、粉盒等。
九、多種原料、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
多種原料、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俗稱“景泰藍結合產品”,是以景泰藍為主體,結合其他諸如玉雕、花絲鑲嵌、象牙、雕漆、紅木雕刻,以及內畫工藝等多種原材料和工藝技術加工制成的工藝美術品。
十、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畫
傳統(tǒng)的景泰藍工藝大多用于三維工藝造型,如器皿類的瓶、罐,陳設類的塔、鶴、馬等。后來藝術家將繪畫等引入景泰藍工藝,形成了繪畫與景泰藍工藝相結合的新畫種——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畫,簡稱“景泰藍裝飾畫”。在工藝制作程序上,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畫與一般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基本相同。但是,從立體到平面,景泰藍在裝飾畫中有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表現(xiàn)空間。景泰藍裝飾畫在創(chuàng)新中大膽借鑒油畫、工筆畫、寫意畫、漆畫、版畫,以及民間剪紙的技法和意韻。景泰藍裝飾畫除有單幅之外,還有一塊塊拼組而成的大幅裝飾畫,用以作為樓堂館所建筑內的大型裝飾壁畫。景泰藍琺瑯畫的大小受燒活爐體大小的制約,目前國內最大的燒活大爐是北京市琺瑯廠于2011年初建成的天然氣智能燒活大爐,此爐能夠燒制最大畫幅為3平方米的景泰藍畫。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畫的不足之處是平整度不好,面積越大,越不平。
十一、木胎平面掐絲琺瑯畫
木胎平面掐絲琺瑯畫又稱“景泰藍鉑晶畫”、“沙畫”,是藝人們在七十年代初發(fā)明的。之所以稱為景泰藍鉑晶畫是因為其工藝借鑒了景泰藍中的掐絲、點藍工藝,且色彩均使用景泰藍釉料。只是在制作過程中不經燒制,用的絲并非銅絲,而是用扁鋁絲。其制作原理是先在木板上進行掐絲、點藍、噴膠、干燥,最后在表面鋪上樹脂,配上外框。由于景泰藍釉料比較貴重,成本高,2005年以后,大部分景泰藍鉑晶畫都不再使用景泰藍釉料,而是采用細沙染色來代替。嚴格說,景泰藍鉑晶畫并非景泰藍類別中的一種。
景泰藍是指什么地方的特種工藝
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傳統(tǒng)特種工藝品,是集我國傳統(tǒng)工藝中造型、色彩、裝飾方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為一體的一種特種工藝品,藝術風格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
景泰藍工藝是在中國本土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工藝發(fā)展起來的。北京景泰藍工藝從最初的興盛是在元末明初,經過明代,景泰藍工藝得到了極大發(fā)展,走向了成熟,以其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而聞名于世。
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取決于制胎,還要有優(yōu)美的裝飾花紋,產生于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于藍料的配制,輝煌的光澤完成于打磨和鍍金。所以,它是集我國傳統(tǒng)工藝中造型、色彩、裝飾方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為一體的一種特種工藝品。
景泰藍繼承并汲取了青銅藝術、金銀錯鑲嵌藝術、陶瓷、織錦刺繡藝術的精華,構成了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景泰藍民族風格的形成映射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其工藝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門類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借鑒。
其實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風格,都在傳承和發(fā)展的框架內進行,而發(fā)展的新東西與舊東西沒有截然分開,是屬于循序漸進。無論如何發(fā)展,要讓同時代接受,這是藝術的時代作用,也是藝術的時代特點,同時也注定了它的藝術使命。這些規(guī)律性的事物是不能打破的,否則,藝術就無味、無情、無分量、無價值。
景泰藍是一種古老的裝飾金屬物品的工藝
要制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型制作(制胎):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并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后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后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二、掐絲: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后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三、點藍:焊好絲的胎體經酸洗、平活、整絲后便可上釉了。所謂點藍就是用金屬小鏟把各種琺瑯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中,經過800度的高溫燒熔,將粉狀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這樣就使器皿披上了華麗典雅、五彩繽紛的漂亮外衣。 四、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后反復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五、鍍金: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后通上電流,幾分鐘后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凈干燥處理后,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fā)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游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涌現(xiàn),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yè)里出現(xiàn)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后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由于多種工藝巧妙結合,各種材料互相襯托,再加上通體又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更使作品新穎奇特、玲瓏剔透,通體散發(fā)出珠光寶氣。 初中的時候應該學過葉圣陶先生寫的《景泰藍的制作》一文,上面也介紹的十分詳細。
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原料是哪種金屬
琺瑯工藝主要分為掐絲琺瑯、微繪琺瑯、內填琺瑯三大類。而現(xiàn)在主要流行的就是掐絲琺瑯。
以前傳統(tǒng)的琺瑯制品大多以紅銅做胎,用礦物質釉料經過高溫燒成五彩花紋,其制作主要經過制胎、掐絲、點藍、燒結、磨光、鍍金等工序。
制作材料較為單一,制作程序較為繁瑣,制作時間較為漫長。
琺瑯的基本材質成分是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它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硅酸鹽類物質?,m瑯又稱“佛郎”、“法藍”,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瑯釉料,涂在經過金屬加工工藝制作的金屬品上,然后經干燥、燒成等制作步驟后,所得到的復合性工藝品。
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琺瑯就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瑯釉料,涂施于經過金屬加工工藝制作后的金屬制品的表面,經干燥、燒成等制作步驟后,所得到的復合性工藝品。
其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硅酸鹽類物質。
景泰藍是始于( )的一種特種工藝品
鑒別新舊區(qū)別1、老貨景泰藍手鐲是純手工制作;新貨是半手工制作,胎體一般均為機器批量生產。
2、老貨的銅胎為紫(紅)銅;新貨的銅質量不是太好,比較軟。接口處出現(xiàn)晃動在現(xiàn)代景泰藍手鐲中是正常的。
3、老貨為正宗琺瑯粉燒制,顏色總體來說比較暗;新貨的釉料中多添加別的染料等顏色較艷麗。
4、老貨泰藍中砂眼較多;新貨砂眼較少,甚至根本看不出有砂眼。
5、景泰藍老貨有種說不出來的韻味;新貨一般做的有型無神,但是新貨一般比較艷麗,很適合現(xiàn)代年青人的審美觀。
6、老貨景泰藍鍍金為真金;新貨鍍金一般都是合金。
7、老貨無磨具所以一般出產量較少;新貨一般開模因而可以批量生產。
8、老貨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磨損;新貨幾乎沒有磨損。所以綜上所說的:老貨景泰藍手鐲是嚴格按照景泰藍的制作工序純手工生產真正的體現(xiàn)了古人傳統(tǒng)的手工藝和智慧,適合收藏和懂得欣賞景泰藍的人;但對于追求美觀,喜歡色彩艷麗或送年青的朋友,還是建議可以考慮新貨景泰藍產品,新貨充分的利用了科學技術,使其外觀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砂眼和燒制的痕跡幾乎沒有,讓人看起來更加的柔和典雅且美觀。擴展資料景泰藍手鐲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始于明代景泰年間,初創(chuàng)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景泰藍手鐲采用景泰藍的工藝手法,通過掐絲、點藍的技術制作而成的手鐲,和景泰藍保健球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
現(xiàn)景泰藍手鐲多采用水晶制作而成。一、簡介景泰藍,又稱“琺瑯”“法藍”,琺瑯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景泰藍一詞源于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
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
出現(xiàn)景泰藍后轉音為發(fā)藍,后又為景泰藍。景泰藍手鐲指的是手鐲的質地是景泰藍。二、分類在景泰藍器中,因不同的制作工藝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掐絲景泰藍,掐絲是所有景泰藍工藝中最復雜的,卻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
掐絲景泰藍是在金屬胎底上先用金屬絲線勾勒出圖案的輪廓,使用天然粘合劑固定,再焊接到金屬胎上。
然后將不同顏色的景泰藍釉料填充到勾勒好的輪廓里,這些景泰藍釉料由研磨成細粉的礦石和金屬氧化物構成。
將金屬片放入溫度在850至900攝氏度的特制火爐中焙燒,釉料會因高溫而改變顏色,產生鮮艷的色彩。
掐絲景泰藍難在金屬絲線的細致上,圖案的面積愈小,制作金屬細線的難度愈高。
最后還需要一個相當精巧的打磨過程,必須將凸起的金線磨平,表面會變得光滑,金線更添光澤,使景泰藍表面散發(fā)迷人的閃爍光彩。
第二大類是畫景泰藍,兩種工藝大有不同。所謂畫景泰藍,也就是用景泰藍彩直接作畫,它的工藝是胎胚先燒上一層不透明的景泰藍釉作底層,而后再繪畫,入窯燒制而成。
17世紀末,畫景泰藍由西方傳教士和商人帶入中國。三、發(fā)展趨勢景泰藍手鐲是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景泰藍手鐲無論是從樣式還是色調來說都已經不太適合現(xiàn)代的審美觀,所以景泰藍手鐲也在不斷的發(fā)展。
現(xiàn)代的景泰藍手鐲的制作工藝結合了現(xiàn)代立體雕花工藝等技術,而且還搭配了現(xiàn)代的寶石鑲嵌工藝,如加上施華洛世奇水晶等時尚元素,使得景泰藍手鐲更加的適合現(xiàn)代審美觀。
景泰藍技術發(fā)源地是北京,慢慢的延伸至河北保定等地,也因為這樣使得景泰藍手鐲這一景泰藍產品越來越向時尚用品的造型靠攏,有了更加深遠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