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區(qū)別?
“工夫茶客”你好,喝“工夫茶”和“功夫茶”還是有點區(qū)別的,顧名思義“工功茶需要有一定的休閑時間,坐下來慢慢而優(yōu)雅地品茶修心養(yǎng)性。功夫功更有講究,泡茶時需要很多枝巧。下面就簡單了解一下:
工夫茶
工夫茶是紅茶的一種茶;工夫茶是特指烏龍茶獨特的泡飲方式,其重視茶葉、器具、水、火技藝,技法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即科學(xué)又講究美感。它的特點是茶多水少,泡飲次數(shù)多,泡時短,即泡即飲一般泡沖30~60秒鐘?,F(xiàn)在,工夫茶可分閩式工夫茶,粵式工夫茶和臺式工夫茶。至于工夫紅茶,它是我國獨特的一個傳統(tǒng)品種,因初制工序特別注意條索的緊節(jié)完整,精制時頗費工夫而得名。
功夫茶
所謂功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xué)問,品飲的功夫。功夫二字,要在水、火、沖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恫杞?jīng)》里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蹦莻€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于煮茶,這已經(jīng)是一個常識。不過像香港地方,一聲制水,萬眾惶然,“自來”尚不可求,不用自來水又用什么呢?
《茶經(jīng)》里還說:“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边@就已講究得微乎其微了。
至于水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別,這些都是屬于講究的范圍的,不過這些講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像《紅樓夢》中的妙玉用鬼臉青藏著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閑情逸致,我輩豈有如是工夫哉。
以上解釋還望賜教指點,在茶文化上愿意向朋友們學(xué)習(xí),歡迎大家評論分享意見。
(網(wǎng)絡(luò)摳圖,侵權(quán)必刪。)2019.06.24.
謝謝!所謂工夫茶,陸羽在《茶經(jīng).六之飲》曰:‘天育萬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極精?!又懹鹆信e了茶的‘九難’即從采造、鑒別、用具、用火、擇水、烤炙、碾末、烹煮、飲用等九個方面,都強調(diào)應(yīng)力求其精。故工夫茶,實指既考究又科學(xué)的茶飲法中的極致,同時也是對《茶經(jīng)》‘精極’精神的繼承與弘揚。而功夫茶則應(yīng)該是一種俗稱或是別稱吧。謝謝!
靠譜喝茶,就關(guān)注茶靠譜:
我不是很了解潮汕功夫茶。但可以很明確的是,功夫茶,是一種泡茶方法,有的儀式感強一些,有的更注重簡便性,有的文化內(nèi)涵和習(xí)俗不一樣,但是,每次泡的茶,都是只有一種的,而不是多少種茶葉做成的。
潮汕功夫茶,泡得最多的,應(yīng)該是鳳凰單叢茶。鳳凰單叢茶,是一種微品種多樣、性狀復(fù)雜的烏龍茶,至于具體的泡法,其他的回答已經(jīng)說得很詳細了。比較典型的有十八道,包括: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fēng)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韻, 玉液回壺,游山玩水,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鳳凰單叢茶的香型多樣,每個茶農(nóng)都有它自己的說法。如果是初接觸的人,感覺會墮入魔道。其實什么這香型那香型,你聞得來就好,聞不來就什么都不是。
功夫茶主要是在烏龍茶茶產(chǎn)區(qū),現(xiàn)在慢慢擴長到全國。福建省的功夫茶也是很有特點的。其中鐵觀音的泡法在全國都是很受歡迎的。這和當(dāng)初安溪以宣傳鐵觀音茶文化為抓手、在全國斗茶、宣傳鐵觀音的策略有關(guān)。以茶靠譜自己來說,我喝鐵觀音,從來不用大杯喝,即使是一個人,也是沖洗茶具,公道杯盛茶,小杯喝茶的。而在武夷山,功夫茶的泡法也是很知名的。臺灣的功夫茶泡法多了一個聞香的程序。
與其他茶類相比,烏龍茶是最適合用功夫茶茶具沖泡的,也是最需要用功夫茶茶具沖泡的。原先,清代的袁枚并不喜歡福建武夷山的茶,后來到武夷山,當(dāng)?shù)氐纳擞霉Ψ虿杈邲_泡后,袁枚大加贊賞,認(rèn)為武夷山的茶比西路龍井味道醇厚、滋味豐富,是真正的好茶。由此可見,泡法也是很關(guān)鍵的。
潮汕工夫茶,不是哪種茶葉做成。工夫茶,就是一種茶文化,喝茶文化。
什么茶都可以用工夫茶的方法來泡,別具一格,另有一番趣味。不管是紅茶綠茶黑茶等等,什么茶都可以泡。
工夫茶講究的,就是泡茶功夫,功夫越好,泡出的茶,色味越佳。并且在泡茶的時候,可以享受一份寧靜悠然寫意,也是禪境。
工夫茶,也講究一份熱,熱水沖熱茶,香味繚繞,憫人心脾,細品淺嘗。
潮汕人為什么那么多信佛的呢?可能也有受到工夫茶的熏陶的緣故。這就是茶禪一味,泡茶品茶,是茶之道,也是禪之道。久而久之,自然個個都有那份禪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