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茶文化博物館茶室怎么樣
2010.10.23.從報上得知江南茶文化博物館開館不久,今天特意冒雨自駕前來參觀和品茶。茶室環(huán)境很好,裝修考究,通風良好,所以基本無裝修味。服務很周到熱情,不斷給我們續(xù)茶水,不過價格小貴,炒青20元/杯,碧螺春40元/杯,我們3人要了三杯40元的,相當于午飯的價格了。既然遠道特為趕來,不嘗碧螺春就太對不起自己了。茶色很好,望看窗外雨打在玻璃上形成的水珠的滾動,聊著天,無其他客人,成了我們的專用茶室,感覺很不錯。
存世最久遠茶葉和明清紫砂壺在那里有
由中國茶葉博物館與福建漳浦縣博物館聯(lián)合推出的《閩南功夫茶俗與紫砂壺展》現(xiàn)正在浙江杭州展出,包括了明清至民國出土及傳世茶具一百一十二件,以及明萬歷年間和清乾隆年間的兩大古茶樣。
漳浦縣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王文徑二十一日告訴記者,該展從十二月十五日一直持續(xù)到明年一月十四日,時間長達一個月,已引起專家學者、廣大茶人的濃厚興趣。
在這次杭州的展出中,最為珍貴的是國家一級文物明萬歷墓葬時大彬壺、清乾隆墓葬鳴遠壺及其茶葉。一九八七年七月,漳浦縣盤陀鎮(zhèn)廟浦明代古墓中出土有“時大彬制”四字款識的紫砂壺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具有作者刻款和明確紀年的年代最早的“明代良陶”時大彬作品;讓人驚奇的是,該壺出土時,壺內(nèi)還滿滿地保存著明代茶葉。經(jīng)中國茶葉博物館專家鑒定:茶葉是目前為止已知確定年代最早的茶葉,茶樹品種很可能是武夷變種。
另一把鳴遠壺,是一九九0年七月在漳浦縣赤嶺鄉(xiāng)清代古墓中出土的,同時出土的還有功夫茶茶具一套,包括有白釉墨彩茶盤一個、白釉青花若琛杯四只、橢圓錫茶葉罐一個;罐內(nèi)裝滿茶葉,內(nèi)有墨書“素心”兩字的紙片,應為茶葉品名。
談起閩南功夫茶俗與紫砂壺的“邂逅”,王文徑講道:明代,當江蘇宜興人在太湖畔捏出第一只紫砂茶壺后不久,一位青年陶人(后成為制壺泰斗)時大彬的作品就被一名官員裝進了旅囊,帶到閩南漳浦。恰好在這個時期,閩南人正在探索著烏龍茶的加工技藝。這兩個茶文化史上的事件,邂逅在一個極為相近的歷史時期里,結(jié)果是烏龍茶和紫砂壺經(jīng)過簡短的磨合便如膠似漆、難分難舍了。
王文徑說,這個互動的過程使紫砂壺成了閩南茶俗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并促使烏龍茶的飲用方式進一步規(guī)范化、儀式化,最終形成了功夫茶俗。
據(jù)專家研究,功夫茶是指烏龍茶的一種沖泡技巧,流行于閩南、粵東和臺灣地區(qū),近年來逐漸向全國及世界各地傳播,為飲者所喜愛并津津樂道。眾多的文物資料證實,閩南特別是漳浦一帶是功夫茶的發(fā)祥地。
王文徑副研究員認為,紫砂壺的傳入,與烏龍茶相得益彰。許多人成為紫砂壺最忠實的使用者,一生中不棄不離,以至漳浦民間便形成了以紫砂壺以及相關(guān)茶具隨葬的習俗,正是這種獨特的葬俗,為今天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