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地如何區(qū)劃?
選定苗圃地之后,為了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便于生產作業(yè)與管理,對苗圃地必須進行全面的區(qū)劃工作。苗圃區(qū)劃的主要原則是:充分利用土地,便于機械化作業(yè),有利于排水和灌溉。
苗圃分為兩部分:生產用地和輔助用地(非生產用地)。
(1)生產用地的區(qū)劃
生產用地是指直接用來生產苗木的地塊。
①播種區(qū) 培育播種苗的生產區(qū)。
因為播種苗在幼苗階段對不良環(huán)境條件的抵抗力弱,對土壤質地、肥力和水分等條件要求高,需要精細管理。所以,播種區(qū)應設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背風向陽的區(qū)域。應靠近管理區(qū)。如是坡地,應選最好的坡向。也就是說,播種區(qū)應選在全圃自然條件和經營條件最好的地區(qū)。
②營養(yǎng)繁殖區(qū) 培育營養(yǎng)繁殖苗的生產區(qū)。
與播種區(qū)要求基本相同。要求設在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地下水位較高、灌溉方便的地方。但不像播種區(qū)那樣要求嚴格。對于楊、柳類的營養(yǎng)繁殖區(qū)(主要是扦插、埋條育苗),可利用比較低洼的地塊或零星地塊,條件要求不必過高。而一些珍貴的或成活困難的苗木,則應靠近管理區(qū),在便于設置溫床、蔭棚等特殊設備的地區(qū)進行,或在溫室中育苗。
③移植區(qū) 培育各種移植苗的生產區(qū)。
由播種區(qū)和營養(yǎng)繁殖區(qū)中繁殖出來的苗木,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成較大的苗木時,則應移入移植區(qū)中進行培育。根據規(guī)格要求和生長速度的不同,往往每隔2~3年還要再移植幾次,逐漸擴大株行距,增加營養(yǎng)面積。
因此,移植區(qū)占地面積較大,對土壤條件的要求次于前二者。一般可設在土壤條件中等,地塊大而整齊的地方。比如,楊、柳類可設在低濕的地區(qū);喜光、耐旱的種類可設在地勢較高的地方。
④大苗區(qū) 培育大規(guī)格苗木的生產區(qū)。
培育植株的體型、苗齡均較大并經過整形的各類大苗。在大苗區(qū)繼續(xù)培育的苗木,通常在移植區(qū)內進行過一次或多次移植,在大苗區(qū)培育的苗木出圃前不再進行移植,且培育年限較長。
大苗區(qū)的特點是,株行距大,占地面積多,培育出來的苗木規(guī)格大,根系發(fā)育完整,可以直接用于園林綠化。
大苗區(qū)一般選在土層深厚、地塊整齊、出圃方便的地方。最好能設在靠近苗圃的主要干道或苗圃的外圍運輸方便的地方。
⑤母樹區(qū) 在固定苗圃中,為了獲得優(yōu)良的種子、插條、接穗等繁殖材料,需要建立采種、采條的母樹區(qū)。
母樹區(qū)占地面積小,可利用零星地塊,但要求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較低。對于鄉(xiāng)土樹種,可利用防護林帶、路邊、渠邊、溝邊進行栽植。
⑥引種馴化區(qū) 有條件的苗圃,可建立引種馴化區(qū)。用于引進新的樹種和品種,進而推廣??稍O置在苗圃一角,對地形、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只要水源、交通方便即可。
另外,根據各苗圃的具體任務和要求,可視情況設置試驗區(qū)、標本區(qū)、溫室區(qū)等。
(2)輔助用地的區(qū)劃
輔助用地主要指道路系統(tǒng)、排灌系統(tǒng)、防護林帶、管理區(qū)的房屋、場地等。在區(qū)劃中要掌握的原則是:既要滿足生產的需要,又要盡量少占用土地。
①道路系統(tǒng)的設置 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周圍圃道。道路系統(tǒng)的設置必須保證生產期間車輛、機具和人員的正常運行,以利作業(yè)。
主道:縱貫苗圃中央,對內通向場院、倉庫、機庫,對外與公路相連。主道寬:6~8米;標高:高于耕作區(qū)20厘米。
支道:通常與主道相垂直或在主道兩側設置。支道寬:4米;標高:高于耕作區(qū)10厘米。
步道:設在各耕作區(qū)之間,是溝通各耕作區(qū)的作業(yè)路。步道寬:2米。
周圍圃道:為了車輛、機具等機械回轉方便,所設置的環(huán)路。指設在防護林帶里面,環(huán)繞苗圃周圍的道路。周圍圃道寬4米。
②排灌系統(tǒng)的設置 苗圃排水和灌水設施的總稱。是保證苗木不受旱澇危害的重要設施。
灌溉系統(tǒng):水源、提水設備、引水設施三部分。
水源:分為地面水和地下水兩類。水源應位于地勢較高的地方。水井力求分布均勻。
提水設備:多用抽水機(水泵)。
引水設施:有地面渠道引水和暗管引水兩種形式。
這與采用什么灌溉方法相聯系。漫灌和側方灌溉使用地面渠道引水;噴灌和滴灌使用管道引水進行灌溉。
A.漫灌(畦灌):用于低床。缺點:占地面積大,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板結;工作效率低,用工量高、用水量大;不易控制灌溉量。
B.側方灌溉:用于高床、高壟。優(yōu)點:床面土壤不板結,灌溉后通氣性較好。缺點:用水量大。
以上屬于地面灌溉,要有固定的渠道,由主渠、支渠和毛渠組成。由主渠到各支渠,再由各支渠到各毛渠。毛渠把水引進育苗地。
各級渠道的設置要和各級道路的設置相配合。各級渠道常成垂直方向,毛渠還應與苗木的栽植行垂直,這樣便于灌溉。
C.噴灌:優(yōu)點:省水,便于控制灌溉量,可防止大量灌溉出現次生鹽漬化;占地少,不破壞土壤結構,土壤也不板結;效率高,省勞力;春天噴灌能提高地面溫度,防止晚霜危害,夏天噴灌可以降溫;灌水量均勻。缺點:投資高;受風力的影響較大(3、4級以上的風,噴灌就不均勻了)。
噴灌的種類有:指針式噴灌、輪動式噴灌、移動式噴灌、固定噴灌、半固定噴灌。
噴灌設備有:大型圓形噴灌機、卷盤式噴灌機、小型噴灌機組。
D.滴灌:通過管道把水滴到土壤里,逐漸滲到土壤深層。優(yōu)點:省水(減少了蒸發(fā)量);能夠同時進行施肥(把肥施入水中一起灌溉,只限于揮發(fā)小,移動性大的化肥);自動控制時間,控制灌溉量。缺點:投資高;滴頭和管道易淤塞。
滴灌分為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通過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把水或水肥的混合液緩慢流出滲入到植物根區(qū)土壤中,再借助于毛細管作用或重力作用將水分擴散到根系層供植物吸收利用。是公認最有發(fā)展前途的節(jié)水高效灌溉技術之一。尚處于初級階段)。
目前新的灌溉技術有:微噴(噴灑形式有三種:旋轉式、折射式、脈沖式);智能節(jié)水灌溉控制系統(tǒng)(通過計算機上點擊鼠標來手動、全自動,甚至遙控的灌溉系統(tǒng))。
有條件的地方應盡量采用噴灌和滴灌。
排水系統(tǒng):排出灌溉后的余水和大雨后的積水。排水系統(tǒng)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溝組成。排水溝應設在地勢較低的地方。也有主溝、支溝、小溝之分。
主溝:設在主道的兩側。寬1米以上,深0.5~1米。
支溝:設在支道兩側。
小溝:設在耕作區(qū)內,排除苗床的水。寬0.3~1米,深0.3~0.6米。
③防護林帶的設置
設置防護林帶的目的:避免苗木遭受風沙危害,減少地面蒸發(fā)和苗木蒸騰,創(chuàng)造良好的小氣候條件和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防護林帶的規(guī)格:小型苗圃與主風方向垂直設一條林帶;中型苗圃在四周設置林帶;大型苗圃除了在四周設置林帶外,在苗圃內結合道路等設置與主風方向垂直的輔助林帶。
一般情況下,防護林帶的有效防風距離是樹高的15~20倍,可以根據此設置輔助防護林帶。
防護林帶的結構:以喬木、灌木混交的半透風式林帶為宜。一般主林帶寬8~10米。輔助林帶1~4行喬木即可。
防護林帶樹種的選擇:適應性強,生長迅速,樹冠高大的鄉(xiāng)土樹種。同時要注意速生和慢生、常綠和落葉、喬木和灌木、壽命長和壽命短的不同樹種相結合。
④建筑管理區(qū)的設置 包括建筑物(辦公室、宿舍、食堂、倉庫、機車庫等)和場院(晾曬場、積肥場等)。
建筑管理區(qū)應設在交通方便、地勢較高、接近水源、電源的地方。一般應設在土壤條件較差的地方。大型苗圃的建筑群最好設在苗圃中央,便于管理。
輔助用地面積:占苗圃總面積的20%~25%以下。
苗圃應盡量緊湊,近方形或規(guī)則形,以使苗圃周長最短,方便作業(yè)。